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民族文化生态是少数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当地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创造了有利环境。旅游开发为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提供了载体,然而当前传统建筑没落,地方文化消失,当地居民外出,旅游过度开发,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因此,深入认识当地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生态价值,建立价值补偿机制,推动文化生态价值补偿,对于调动各方文化生态保护积极性,传承当地文化,促进旅游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并可为我国文化生态补偿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以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以武陵山区湘西、鄂西南和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案例地。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生态基因,把握当地文化内涵,构建民族文化生态价值补偿测评模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和旅行费用法对民族文化生态价值进行测评,按照不同分区和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角度对民族文化生态现状和价值补偿认知进行分析,明确价值补偿对象、方式和标准,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结果显示:(1)湘西州崇巫尚神的楚文化和神秘独特的民俗文化,鄂西南独具清江流域特色的巴土文化,渝东南多民族交融的巴渝文化,作为当地主体文化基因,是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关键,是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2)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供给服务总值远大于调节服务,且年度变化较大。鄂西南供给和调节服务价值量最大,渝东南次之,湘西州最小。2016年文化服务总值为2215.95亿元,其中鄂西南987.68亿元,渝东南539.46亿元,湘西州688.81亿元,平均每位旅游者享受了价值1474.11元的文化服务;(3)构建了补偿主体、客体、方式和标准明晰的主体机制,制度保障、组织协调、效益评价、宣传教育和助推脱贫攻坚功能完善的配套机制,共同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态价值补偿运行机制。依据研究结论,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管理提出启示,进一步推动文化生态补偿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