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正常男性尿道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Benign prostatichyperplasia,BPH)尿道镜下前列腺部尿道的形态特点及解剖学特征,寻找恰当的解剖学标志,为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e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提供前列腺部尿道形态学理论指导及准确的电切范围。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正常成人男性对照组和50例Ⅰ。、Ⅱ。BPH组,30例Ⅲ。BPH组通过尿道镜下分别测量后尿道长度及观察其形态学特点。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比较6点位置后尿道长度及两点的距离,数值均采用x|-±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变量间采用相关分析。结果:1.BPH患者在尿道膜部后上缘至精阜之间可见一呈环形的粘膜皱襞。前列腺两侧叶裂隙顶部恒定,位于11~1点之间。精阜随前列腺增生程度的增加而突向尿道。2.对照组、Ⅰ。Ⅱ。BPH组、Ⅲ。BPH组间前列腺部尿道上、下径,膀胱颈最高点至精阜距离,尿道膜部上缘至精阜的距离分别为:3.93±0.40cm,4.73±0.33cm,1.31±0.23cm;5.05±0.21cm,6.02±0.26cm,1.21±0.16cm;5.20±0.28cm,6.91±0.34cm,0.98±0.13cm。各组数据差值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前列腺部尿道上、下径与尿道膜部上缘至精阜距离呈负相关(r=-0.619,P<0.01),与膀胱颈最高点至精阜距离呈正相关(r=0.892,P<0.01);膀胱颈最高点至精阜距离与尿道膜部上缘至精阜距离呈负相关(r=-0.687,P<0.01)。结论:1.BPH患者尿道镜下前列腺两侧叶裂隙顶部恒定,位于11~1点之间。2.随前列腺增生程度的加重患者前列腺部尿道上下径、膀胱颈部最高点至精阜距离逐渐延长。3.随前列腺增生程度的加重精阜受压下移与膜部之间的距离缩短,其间的尿道粘膜皱襞也更为明显,呈环形围绕尿道膜部。4.精阜是前列腺部近端尿道与远端尿道的分界线,受增生程度的加重前列腺尖部向精阜方向挤压,精阜突向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