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evich Solzhenitsyn1918-2008),20世纪俄国最著名,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俄罗斯文学史上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曾向世界宣告“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本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跌宕人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描述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索尔仁尼琴的整体研究现状。笔者发现,虽然人道主义是目前国内研究索尔仁尼琴作品的热点,但是对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书写却鲜有人涉猎,仅有一篇论文是关于苦难的专门探讨,是用汉娜·阿伦特的极权理论来批评解读索氏作品的。众所周知,宗教对索尔仁尼琴的影响非常深刻,他甚至认为东正教是疗救俄罗斯的良方,而东正教中对苦难也有独特的理解,因此,本文拟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主题。论文第一章主要分析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种种苦难,归纳概括索氏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人生百态。笔者认为,索氏作品中的苦难,不只是集中营中的劳改,还有日常生活的疾病和贫穷等等。苦难既是上帝对昔日作恶者的惩罚,也是那些坚韧正直的人历练灵魂的山谷,他们因经历苦难而更加接近上帝。论文第二章分析索尔仁尼琴以苦难为作品主题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时代语境、自身经历、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时代语境加上索尔仁尼琴自身的患难经历,使苦难成为他作品反映的主题,同时俄罗斯民族传统中对苦难的独特态度和索氏对东正教的信仰,使得他在书写苦难的时候,不仅仅为了揭露现实,而有更深刻的表达。论文第三章探讨索尔仁尼琴书写苦难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索尔仁尼琴的写作行为实践了他“不要靠谎言活着”的生活信念,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意识;二是索氏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于苦难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他的人物在苦难中仍追问“人靠什么活着”,反抗极权政治对个体的戕害,即使在苦难中仍保持人的尊严,闪耀出美好的人性,给人以力量和温暖,他们通过苦难来洗涤自己心灵的尘埃,获得灵魂的救赎。结语追述自己选择以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题的原因,总结概括全文。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历经磨难,他作品中人物对于苦难的富有深意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他自己对于苦难的态度。苦难使他的身体受到伤害,心灵却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和深刻。他对苦难的思考给后人以启迪,具有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