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小说的苦难主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evich Solzhenitsyn1918-2008),20世纪俄国最著名,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俄罗斯文学史上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曾向世界宣告“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本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跌宕人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描述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索尔仁尼琴的整体研究现状。笔者发现,虽然人道主义是目前国内研究索尔仁尼琴作品的热点,但是对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书写却鲜有人涉猎,仅有一篇论文是关于苦难的专门探讨,是用汉娜·阿伦特的极权理论来批评解读索氏作品的。众所周知,宗教对索尔仁尼琴的影响非常深刻,他甚至认为东正教是疗救俄罗斯的良方,而东正教中对苦难也有独特的理解,因此,本文拟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主题。论文第一章主要分析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种种苦难,归纳概括索氏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人生百态。笔者认为,索氏作品中的苦难,不只是集中营中的劳改,还有日常生活的疾病和贫穷等等。苦难既是上帝对昔日作恶者的惩罚,也是那些坚韧正直的人历练灵魂的山谷,他们因经历苦难而更加接近上帝。论文第二章分析索尔仁尼琴以苦难为作品主题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时代语境、自身经历、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时代语境加上索尔仁尼琴自身的患难经历,使苦难成为他作品反映的主题,同时俄罗斯民族传统中对苦难的独特态度和索氏对东正教的信仰,使得他在书写苦难的时候,不仅仅为了揭露现实,而有更深刻的表达。论文第三章探讨索尔仁尼琴书写苦难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索尔仁尼琴的写作行为实践了他“不要靠谎言活着”的生活信念,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意识;二是索氏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于苦难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他的人物在苦难中仍追问“人靠什么活着”,反抗极权政治对个体的戕害,即使在苦难中仍保持人的尊严,闪耀出美好的人性,给人以力量和温暖,他们通过苦难来洗涤自己心灵的尘埃,获得灵魂的救赎。结语追述自己选择以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题的原因,总结概括全文。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历经磨难,他作品中人物对于苦难的富有深意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他自己对于苦难的态度。苦难使他的身体受到伤害,心灵却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和深刻。他对苦难的思考给后人以启迪,具有永恒的意义。
其他文献
将砂中水洗出来的泥掺入低、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C25、C40、C70)中,研究不同含泥量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及混凝土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与抗碳化性能的影
<正>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包括壮医药在内的壮族文明。壮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壮医药在壮语中称为"依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做负责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勇于探索等多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与调控想结合,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和主动构建,从传统课堂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甚至涉及到了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危险犯,其本质在于通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方式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多数的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危险状态的存在意味着投放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加快,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迅猛增加,人们的出行也日益增长,大城市的交通系统受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在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在旅游中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来满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已成为现代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