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某妇幼保健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的特征以及该院新生儿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减轻患者疾病负担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与横断面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该专科医院全院医院内感染,即通过与该医院病案科与信息科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收集并整理了该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的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的部位及感染时间分布等情况。横断面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医院新生儿科患者,即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工作特点,收集并整理了该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该院新生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的资料,包括了患者详细的人口学特征以及较详细的医院感染病因、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等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新生儿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10-2012年该妇幼保健院出院患者总人数为64213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总人数为348例,院感发生率为0.54%。2010年院感发生率为0.76%,2011年院感发生率为0.48%,2012年院感发生率为0.44%,院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医院感染的科室分布方面,2010年医院院感发生率排前三位的科室依次是儿科(2.22%),产前(1.28%),生殖科(0.91%);2011年院感发生率排前三位的科室依次是新生儿科(2.91%),儿科(0.43%),生殖科(0.38%);2012年院感发生率排前三位的科室依次是新生儿科(1.84%),儿科(1.01%),生殖科(0.47%)。在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方面,在3年的所有348例院感患者中,居前5位的感染部位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126例,占36.2%;眼部感染41例,占11.8%;下呼吸道感染34例,占9.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27例,占7.8%;胃肠道、口腔及其它部位感染各25例,分别占7.2%。其中2010年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儿科,感染率为2.22%;产前,感染率为1.28%;生殖科,感染率为0.91%;2011年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新生儿科,感染率为2.91%;儿科,感染率为0.43%;生殖科,感染率为0.38%;2012年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新生儿科,感染率为1.84%;儿科,感染率为1.01%;生殖科,感染率为0.47%。2011年新生儿科院感率为2.91%,2012年新生儿科院感率为1.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的院感率高于女性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生体重方面,<2500g组的患者的院感率高于≥2500g组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胎龄方面,<37周组的患者的院感率高于≥37周组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天数方面,≥15天组的患者的院感率高于<15天组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予静脉营养的患者的院感率高于无给予静脉营养的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窒息、新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院感率高于无相应疾病患者的院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胎龄、性别、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和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该妇幼保健专科医院2010年院感发生率为0.76%,2011年院感发生率为0.48%,2012年院感发生率为0.44%,呈逐年下降趋势。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新生儿科、儿科及生殖科,高发的医院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低胎龄、性别、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和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