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而与清朝进行的一场以国运相赌的较量,结果清朝战败。甲午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朝鲜境内进行的,其中主要包括成欢战役和平壤战役。平壤战役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随即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开始了战争的第二阶段,其中包括鸭绿江战役、金旅之战、海城反攻战、山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和辽河下游战役,清军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不甘屈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击日本侵台斗争,构成了甲午战争的第三阶段。本文主要阐述第二阶段中的山东战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甲午战前山东沿海的防御建设。山东半岛为海防重地,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为渤海湾门户。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端的威海卫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是北洋舰队的两大军事基地,北洋水师在此停泊。为保卫威海卫,清政府在军港两岸设立多座炮台,并在军港正面构筑了各种防御设施,也多次增募和调拨军队以加强沿海兵力。特别是甲午战争爆发后,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他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山东沿海防务,如裁员节能、整顿吏治、添募兵勇等。第二部分,甲午中的山东战场。战前日本当局就开始向中国派遣间谍,为他们日后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正是由于出色谍报工作,使得日军在战争中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辽东战场结束后,日本为了给清朝更大打击,决定发动新一轮的军事进攻,遂决定进攻山东半岛。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包抄威海卫后路,从陆海两路封锁停泊在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广大爱国官兵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全军覆没。第三部分,甲午战争在山东失败的原因及对山东的影响。中日甲午一役,对世界、亚洲乃至中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山东而言,其危害不言而喻。自古以来,山东便是黄河流域自然灾害受灾最为严重的省区。天灾再加战争,使山东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饥民遍野,给社会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甲午战争,使西方列强近一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可欺。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西方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军港的高潮,威海卫也被英国强行租借,使山东海防门户洞开,海防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