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修复体具有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强、色泽美观等优点,是临床上修复牙体、牙列缺损最常采用的修复体之一。随着人们对修复体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瓷修复体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瓷修复体在临床试戴时往往需要进行调磨修改,经过调磨后瓷修复体原有的光洁表面即被破坏,表面变得粗糙。为了恢复瓷修复体的光滑表面同时尽可能降低菌斑的附着,对调磨完成的瓷修复体进行表面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上釉是处理瓷修复体粗糙表面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用抛光工具的发展,瓷修复体抛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给临床操作和患者就诊带来很多方便,也避免了上釉引起的瓷修复体颜色、咬合的改变等。国内外学者对于瓷抛光的研究发现,使用合理的抛光方法同样可以取得符合临床要求的光滑瓷表面,但是这些研究多针对单独的抛光方法而少关注各种抛光工具的组合,研究方法也集中于表面粗糙度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而关于瓷抛光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尚少。本实验采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VITA VMK95瓷作为实验材料,将传统的临床抛光过程分为磨光、抛光、精细抛光三个阶段,选取在国内常见的抛光工具按照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分类组合。对瓷修复体磨光、抛光、精细抛光过程中的瓷表面的粗糙度、镜面光泽度、色彩进行测量比较;对采用不同磨抛程序进行磨抛的瓷表面以及上釉的瓷表面的粗糙度、镜面光泽度、色彩进行测量比较;采用压痕显微裂痕的方法对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的瓷表面残余应力状态测算分析。比较系统的评价了不同抛光程序的抛光效果,为瓷修复体抛光的临床应用提出了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低熔牙科陶瓷经由粗到细的抛光工具逐步抛光,可以使陶瓷表面粗糙度稳步下降,使用合理的抛光程序可以使陶瓷表面达到上釉陶瓷表面的粗糙度(p>0.05)。在磨光至抛光的过渡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工具去除粗磨时产生的划痕,才能达到好的抛光效果。在磨光、抛光、精细抛光过程中均应选取颗粒大小相适应的抛光工具,抛光工具应相互衔接,力求能去除上一步操作产生的划痕。2.在磨光、抛光、精细抛光过程中,磨光和抛光后的陶瓷表面光泽度变化平缓,精细抛光后光泽度大幅提高(p<0.01);使用不同的抛光程序处理后,陶瓷表面光泽度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各种抛光程序处理的陶瓷表面光泽度均高于牙釉质表面光泽度(p<0.01),而低于上釉陶瓷表面光泽度(p<0.01)。说明仅从视觉角度考虑抛光处理的瓷表面更接近天然牙釉质表面。3.在磨光、抛光、精细抛光过程中,经过磨光、抛光的瓷表面相对于初次上釉的瓷表面的色差大于1.5,精细抛光后的瓷表面相对于初始上釉表面色差值小于1.5,而再次上釉后相对于初次上釉的瓷面的色差值为1.45。产生色差的主要因素是明度L的变化,而色度系数a、b变化并不明显。4.不同的磨抛方法处理的陶瓷表面处于不同的应力状态。使用绿色砂石、白色砂石磨光的陶瓷表面处于较高的拉应力状态,使用金刚砂车针、钨钢裂钻磨光的陶瓷表面处于较低的拉应力状态,上釉和抛光的陶瓷表面处于较低的压应力状态。由脆性材料断裂力学理论可知,表面拉应力可降低脆性材料的强度,而表面压应力可以增强脆性材料的强度,说明上釉和抛光均可以增强牙科陶瓷材料的强度。通过实验证实,制作精良的瓷修复体,在临床试戴过程中的少许调磨,完全可以采用适合的磨抛方法达到上釉的效果,不必再次上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