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曾朴研究中,曾朴与法国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曾朴生活于社会与文化剧烈变动的晚清时期,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达到匡时救国的目的,而学习法语,译介法国文学,成为他致力于改革旧文学、创建新文艺的因缘。晚清中国社会与19世纪前后法国社会相类似的状况,是曾朴倾心于法国小说的现实根源,当时的小说理论和创作观念也催使他接受和借鉴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曾朴的小说创作与时人的很大不同在于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孽海花》、《鲁男子》生动地映现出晚清至民初社会的历史政治变迁和文化转移,表现了“断裂”时代生活真实的痛感美,传达出对革命的热情呼唤,描画了转型时期人的特殊心态;作品以流动性的场景去暗示时代的变动,运用现代性的象征表现人们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精神恍惚。而这些特征都与曾朴对法国文学的借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法国作家对曾朴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如雨果的思想矛盾和艺术思维,福楼拜、大仲马的小说创作范式,巴尔扎克、左拉的小说构思方法等,都可以在曾朴的创作中寻觅踪影。曾朴借鉴法国文学的小说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如对社会人生的探索突破了偏重伦理的取向,在历史小说模式的创新、注意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方面促进了民族文学的新变,这些超越都带着取法于法国文学的色彩。曾朴的创作成为连接中国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纽带之一,他为中国文学的新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