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韩礼德为创始人的系统功能语法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中外学者半个多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语篇分析、语言教学,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等诸多领域受益匪浅。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理论始于布拉格学派。任何语言的语篇中的每个小句都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部分,主位出现在小句首位,是信息的起点,剩余的部分为述位。主述位结构存在于每一个小句中。在连贯的语篇中,小句中的主位和述位以特定的方式发生的联系和变化的被称为主位推进模式。基于捷克语言学家旦尼斯提出的三种推进模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并把它们应用于不同文体和不同语言的语篇对比分析中,如新闻,广告等文体的语篇。本文作者拟尝试从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角度对于政治演讲语篇这一文体展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对比分析。本文基于韩礼德的主位理论以及六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对二十篇中外政治演讲语篇展开了详细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以期发现在同一体裁、不同语言的语篇中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异同。本研究得出了标记性主位、简单主位与多重主位、多重主位中语篇主位、人际主位以及六种主要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出现率,尝试分析了这些异同存在的主要原因。本项研究结果表明,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于中英政治演讲语篇的对比分析具有可操作性。中英政治演讲语篇具有更多的采用无标记主位、简单主位及同一型和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的倾向性;而由于以不同的语言为载体,中文演讲语篇中标记性主位和省略主位的出现频率更高,而英文语篇的多重主位中的语篇主位的出现比重更大。作者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英语和汉语固有的语言特征以及中西方的演绎和归纳式思维方法。作者还指出了此项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意义,认为有意识地选择、使用主位推进程序可以提高学习者写作的语篇连贯性以及此项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