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杰弗里·乔叟(1343-1400)是中古英语最伟大的代表,被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巨匠德莱顿称为“英诗之父”。《坎特伯雷故事》作为其代表作,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通过讲述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弗里·乔叟(1343-1400)是中古英语最伟大的代表,被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巨匠德莱顿称为“英诗之父”。《坎特伯雷故事》作为其代表作,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通过讲述众多朝圣者的故事,清晰地展示了十四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面貌。
在众多朝圣者中,巴思妇人和学士这两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在朝圣的旅程中产生了互动。两人的外表及个性差异极大,两人之间还颇有争斗,但两人所讲的故事却共同探讨了婚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统一。本文通过对《巴思妇人的引子和故事》及《学士的故事》的文本研究,分析其各自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表面的冲突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的统一,指出这两个看似针锋相对然而实质上却殊途同归的故事体现了作者乔叟矛盾的女性观。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其产生的深刻原因,而作者本人独特的写作风格正好又体现了他的这种矛盾女性观。
其他文献
江南,烟雨,小桥,幽巷…… 一场梦,一支歌,一段记忆,一片乡愁,在游子的心头和笔底,渲染,铺展。 吕吉人纸上铺开的平江路,便是他的乡愁。 第一次看到吕吉人的画,是威尼斯斑斓的水和风情的桥还有精致的贡朵拉,那时候年纪还小,惊呼原来中国的水墨还可以这么表达!一位在纽约多年的中国画家,用中国画传统笔法把西洋景致画得淋漓尽致。直到我成年后去威尼斯,坐在贡朵拉上,船儿穿过水道,我竟然发现我仿佛穿行在他
艾兹拉·庞德的翻译作品《神州集》在西方影响深远,然而自发行起,赞誉和贬损就纷至沓来。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理论对作品内容及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
在印度尼西亚各大高校的对外印度尼西亚语口语教学课程中,大多使用的是跨文化交际互动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
言语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润滑剂般的作用,几乎普遍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和文化中。隐含于语言之中的幽默既可以是个人情感的反映,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现实与民族性
迪诺·布扎蒂(1906-197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小说家、画家、诗人、《晚邮报》编辑。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他因作品《鞑靼人沙漠》而享有盛誉。他的众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