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 2002)评估颌面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实施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分析鼻饲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的颌面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50例颌面部骨折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对新入院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营养风险评分(包括测量体重、身高、患者近期饮食状况和体重变化情况等)。评分<3分为无营养风险;评分≥3分存在营养风险。2将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鼻饲肠内营养的优势,采用自愿入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经鼻饲管喂养肠内营养;而对照组经口进食流质饮食。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抗感染等。因创伤后机体代谢增加,试验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病情由营养师设计匀浆膳配方和量。营养配餐按照热量125.5KJ/kg.d(30K cal/kg.d),蛋白质1.6g/kg.d给予。营养支持从入院第1天开始,持续至术后7天。对照组常规流质饮食,并给与营养指导。结果:1 15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9%。在颌面外伤患者中,下颌骨骨折对进食的影响最大,其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52%,其次是颌面部多发骨折,营养风险发生率37.5%。2实际入选患者情况共有76例患者入组,采用自愿入组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2组。试验过程中2例患者自动退出,实际完成试验患者共计74人,其中男5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5.42±7.53)岁。试验组3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4.5±11.9)岁。对照组3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2.9±10.8)岁。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常规按照治疗,包括手术、抗感染、止血等。3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上臂围、体重、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miss)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人体测量指标:上臂围、体重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重变化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重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重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即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比较,术后第7天与术前和术后第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上臂围变化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上臂围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比较,术后第1天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左上臂围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分别进行比较,术后第1天和术前比较,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测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比较,血清前白蛋白在逐渐升高。其中,术后第7天和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比较,血清前白蛋白含量在逐日下降。其中,术后第7天和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红蛋白含量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比较,术后第7天和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伤口感染两组患者伤口感染情况比较,试验组感染率为2.7%,对照组感染率为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肠道并发症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中,返酸烧心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和便秘在两组患者中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虽然对照组个别患者住院时间稍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患者对医护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和家属对医护满意度在整个干预过程中为100%,对照组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为80.1%,明显低于试验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颌面部骨折患者中,下颌骨骨折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2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颌面部骨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3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经胃管分次推注的鼻饲方式进行营养干预,对感染性并发症和胃肠道反应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患者对医护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