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流域的农田面源污染己成为影响湖泊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沟渠作为上游农田面源污染的汇和下游水体(湖泊、河流等)污染物的源,其水质状况显著地影响河流与湖泊的水质。本文选择滇池流域内的柴河子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旱季、雨季的调查取样及降雨模拟,分析不同种植区域内不同类型农田沟渠底泥及径流中的氮磷变化特征及其对氮磷的截留去除差异,以期为掌握流域农田沟渠对面源污染的输送特征及有效控制农田氮磷非点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沟渠因所在地段农业生产与种植种类的不同,沟渠底泥的土壤养分浓度变化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底泥总氮、碱解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大棚沟渠>蔬菜地沟渠>玉米地沟渠;而对于有效磷则表现为玉米地沟渠>大棚沟渠>蔬菜地沟渠。由于研究区域的特殊性,沟渠底泥磷含量较高,总磷含量最高几乎达到9g/kg,有效磷最高达1.59g/kg。(2)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沟渠汇集径流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与沟渠的生态特征及沟渠汇水区的种植条件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对总氮与可溶解氮而言,蔬菜地沟渠径流氮浓度高于大棚和玉米地沟渠;对总磷和溶解态磷,大棚沟渠径流的磷含量高于蔬菜地和玉米地沟渠,其中土质沟渠中径流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生态沟渠。对种植方式与沟渠类型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植方式的差异仍是导致径流氮磷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对总氮、溶解态氮和溶解态磷含量的变化。(3)在模拟降雨条件下,沟渠汇集径流中的氮磷含量与沟渠类型和流量大小有关。对氮素(总氮、可溶氮、硝态氮和氨氮)而言,随着时间推移,氮素浓度在生态沟渠中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水泥沟渠径流中的氮素浓度变化不明显,当时间在1-3h内生态沟渠氮素浓度高于水泥沟渠,说明生态沟渠有部分氮素溶出,而当大于1-3h后生态沟渠径流氮浓度小于水泥沟渠,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生态沟渠对氮素的削减程度越发强于水泥沟渠;对磷素而言,在径流前期由于径流的冲刷作用水泥沟渠的径流磷素浓度高于生态沟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沟渠中磷素浓度的下降趋势略比生态沟渠明显。双因素方差分析流量是影响沟渠氮素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沟渠类型是影响磷素变化的主要因素。(4)在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沟渠类型对氮磷的削减能力与流量和时间相关联。在对全氮和可溶性氮的削减率上,水泥沟渠优于生态沟渠,对于相同沟渠不同流量下,均表现为小流量下的削减率要优于大流量;对于硝态氮和氨氮而言,小流量下的生态沟与水泥沟均高于大流量,大流量下的生态沟渠表现出一定的氮的溶出率。对磷素而言,除大流量下的生态沟外,所有的情形下均表现出较高比例的磷溶出。不同沟渠削减率的时间效应表现为在小流量下当时间大于3h生态沟渠对氮素有正的削减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滇池流域农田面源污染输移的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当地农业种植结构;(2)如果不改变流域原有种植结构,需加大对大棚区及蔬菜种植区域沟渠的管理,如底泥的清理及径流的集中处理;(3)如不进行生态沟渠底泥的清理,需对现有沟渠进行改造或增强生态化水平,以增加径流的滞留时间,达到面源污染物的削减效能;(3)由于滇池流域渠浅流短,需对流域内沟渠系统进行优化或联接,增加流程以提高氮磷的削减能力;(4)目前流域内沟渠系统对磷素的削减能力较弱,甚至存在较强的磷溶出,因此需加强对磷具有较好削减力的生态沟渠构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