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现代文学整体构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类型,小说及其研究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综观数十年来的研究状况,在表面的繁华之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仍是极其薄弱的学术暗区。主要体现在:1、小说理论研究与小说作家作品现象性研究严重失衡,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小说研究和小说史研究的难以深化和缺乏关联性系统研究;2、小说理论的专门研究极为薄弱,多被纳入“文学思潮”整体研究之中,严重缺乏体系性和专门性;3、至今可见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论著,或者只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进行“史”的编程和描画,或者陷于对现代小说理论材料本身的归纳分析。从话语研究角度讲,已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仅仅只是对中国小说理论话语“本文”的研究。整体而言,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线性研究”和条块分割的零散状态——雅俗分割;传统渊源与国外来源的影响研究各自独立,或者仅见“影响”而严重忽视理论主体的自觉选择;拘于某人某派的小说理论清理,而未有“关系结构”研究及由此而来的整体感和历史感等等。这种状态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文艺学发展的形势,也不能真正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很好地联系起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开辟出一条新路。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小说理论长期以来被打入冷宫,一个关键原因就在其理论本身相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和西方小说理论的落后性和幼稚性,如果这块领域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对现代小说理论本身的清理和分析、解说,除了“史”的价值外,意义不大。但是,现代小说理论乃是处于古代与西方小说理论相交接的重要地带,在这里混杂着中西文化与文学观念交锋的印迹,因此它具有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和西方小说理论迥异的语境、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以及话语流通状态。显然,在这个领域研究中,关键的问题不在“说的是什么”,而在“谁在说”、“如何说”和“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因此,借鉴话语分析理论,从比较文学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弥补前述研究缺陷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研究突破以往研究或仅止于“史”的线性勾画,或陷于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资料中作分割、零散研究的局面,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中最重要的话语,展开纵横交错的“关系结构”研究,不仅关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本文”,而且更加重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包括话语说话人、受话人、语境以及话语交流沟通的条件、状况等。这有利于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其他领域的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接和间接地推进中国现代小说、小说史和小说家的研究工作,进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着重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与中国传统小说理论话语和西方小说理论话语的深层互动关系,以及后二者的交融、转化如何在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主体的自主选择下生成新的小说理论话语,并深入探索这种交融、转化、生成的内在规律,由宏观而微观,注重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的关联性研究。本文的研究还十分注意彰显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主体的个体选择和阐述对西方小说理论话语的改造和变异作用,突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以利清除长期以来笼罩在这块领域头上的帽子—“西方小说理论的翻版”—对该领域研究的阻碍,不仅为该领域 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为当今学术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提供历史鉴证和解决思路。 全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论组成,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在概述和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写作取向和主旨,对本文涉及的一些关键词,如“话语”、“对话”以及“权力”等,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第一章揭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的总体性特征。第一、二节着重探讨‘说话人”的主体意识—现代精英意识和创造意识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生成中的作用,充分揭示说话人在中国现代多方对话场景中的主体性和决定性作用,突显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主体相对于中国古代、近代和西方小说理论话语主体的区别性特征;第三节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的流通条件和 II状态,着力讨论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学制度对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的影响,特别是团体控制、政治控制和商业控制对现代小说理论话语形成和变化的双重作用。 第二章清理、阐释中国现代小说理论重要话语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话语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着力在话语涵义的历史变迁中,揭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话语的现代化过程和状态。第一节以“雅”、“俗”、“大众化”为论述对象,考察这一组话语在现代的涵义变化及其原因,着重讨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对古代小说“通于俗”和“使俗通”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关注“雅”在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中的缺失现象及其成因,并试图匡正当今研究界存在的一些误解和混乱说法;第二节论析古代小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