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州地区佛教造像,在南北朝佛教造像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青州地区不断出土佛教造像。1992、1996年,青州龙兴寺考古发掘共400余件佛教造像,令世人震惊。有学者根据其造型特点,称其为"青州风格"。青州地区佛教造像,自北魏时期兴起至北宋时期,长达500年,盛衰不败,与南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六国时期石赵、后晋、前秦国所建的广固城,青州镇就在此城内。安帝隆安四年(400)慕容德建立南燕,改名青州。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至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拔东阳城,其间有60年青州属于东晋南朝的领土,其间应与南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风格渊源之——"南朝佛教造像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以小见大,分析"青州风格"与南北朝佛教造像之间的联系,同时与山东周边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作比较。通过类型学排序,重点探讨与南朝佛教造像有关的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查,重点对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佛衣和佛头像、菩萨装饰、造像题材、造像题记等各方面的文化因素,与南朝佛教有关的文化因素进行类比研究。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意义,选题内容涉及空间、时间范围,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分期和特点。整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发掘资料,将出土的佛教造像按材质分为铜质、石质造像两大类进行研究,每一类分为背屏式、单体圆雕造像、造像碑三种形制进行佛衣型式研究。佛衣分为上衣搭肘式、袒胸通肩式、袒右式、通肩式四型,根据铜质造像高度、背光宽窄程度,分为北魏早期、北魏后期至东魏时期、北齐三个时期。石质造像根据佛衣变化特征,分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得出铜质、石质造像每一期的特点,可知青州地区所承袭的南朝文化因素,在北魏初期最为深刻,之后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并不断受周边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第三部分:南朝佛教造像特点研究。将出土的佛教造像按材质分为铜质、石质造像两大类。整理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资料,并结合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概括南朝铜、石质佛教造像特点。第四部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中的南朝文化因素。主要从佛衣、佛头像、菩萨装饰、造像题材、造像题记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每一型式佛衣源流分析,可知青州地区上衣搭肘式、袒胸通肩式、通肩式佛衣部分吸收南朝佛教造像文化因素,袒右式佛衣源于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并根据佛衣塑造风格,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的书画风格以及对青州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青州地区佛造像中磨光肉髻、螺发有可能是受到南朝佛教文化因素的影响,水波纹肉髻见于北方,南方造像发现较少;菩萨装饰,在披巾繁简变化、叉形穗状璎珞、仿泥条贴塑表现技法方面深受南方佛教文化因素影响;造像题材主要从弥勒信仰、飞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弥勒为南北朝时期的共同崇信,但依时间先后来看,青州地区弥勒造像活动,有可能是由中原传入,而成都地区石刻造像的信仰与青州地区信仰有着惊人相似,青州地区信仰有可能受到南方影响。从时间来看,南方地区飞天造型出现时间早于青州地区。并且,南朝"秀骨清风"式飞天形象、乐器组合、墓葬美术中的仪仗构图和人物形象与青州地区造像风格十分相似;根据造像的铭刻题记,可发现南、北朝迁徙的世家大族在传播佛教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五部分:总结。青州地区佛教造型、装饰等文化因素受到南朝佛教造像很大影响,但也吸收河北、中原地区佛教造像的因素影响,而且青州地区自东汉起本身就有崇佛传统,有着很强的社会基础,地方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青州风格"的形成。第六部分: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