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近15年来中药处方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相关文献,总结该病证治规律,从“药-证”相关规律探讨樟芝升百散的理论依据;设计临床试验,观察具有“补脾益肾,活血化瘀,醒神益智”功效的樟芝升百散干预脾肾两虚、瘀阻脑络证MCI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方在脑病的防治与康复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5年内万方、维普及同方知网数据库录入的中药治疗MCI文献。按照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分类整理文献,按照序号、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中药名称、方剂名称等,依次录入Excel 2010软件中,生成总数据库,然后依次导出四个子数据库,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对中药治疗MCI临床症状表现、证型、证素、中药使用频次、方药、证药关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数据库分析的结果,将符合本研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针刺头部穴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给予口服樟芝升百散,治疗持续8周,随访4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总体及各维度认知功能情况、图形再认能力、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1.检索中药治疗MCI相关文献502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限定后,得到229篇文献,包括药物115种,药物使用总频率是4231次;包含中药处方382张,其中有方名,可查询出处的方剂98个,方剂使用频数共计863次;其中包含症状名63个,症状使用总频数为2391次;证候出现35个,证候名使用总频数为373次。拆分证候名频数分析,单证素总频数为532频次,两证素总频数为315频次,三证素总频数为107频次。2.频次大于80次药物共计30种,依次是西洋参(161频次)、丹参(153频次)、淫羊藿(142频次)、熟地(137频次)、鸡血藤(134频次)、黄芪(132频次);这些药物属于补虚类药物(950频次)、活血化瘀药(682频次)、安神药(643频次)、化痰药(553频次)、理气药(429频次)、开窍药(373频次),其中补虚类药物主要有西洋参、淫羊藿、熟地、黄芪、人参、益智仁;活血化瘀药使用较高频次的是丹参、鸡血藤、川芎、三七、桃仁、郁金。常用药物四气是以温性(89频次)、微温(74频次)、平性(65频次)为主,热性和凉性较少;五味中以辛(93频次)、甘(89频次)、苦(79频次)为主,其次为涩(39频次)、淡(34频次)、酸(12频次)、咸(6频次)为辅。3.常用方剂是:定志小丸(144频次),六味地黄丸(122频次),当归芍药散(106频次),远志散(98频次),清新开窍方(87频次),归脾汤(77频次)。4.常见症状表现为倦怠乏力(179频次)、耳鸣(165频次)、畏寒肢冷(132频次)、夜尿频多(121频次)、面色少华(113频次)、腰膝酸软(104频次),其余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30个,而频数大于10次证型共8个,由高到低,分别为肾阴虚证(72频次)、瘀阻脑络证(63频次)、脾肾阳虚证(42频次)、心脾虚证(36频次)、肾阳虚证(33频次)、脾虚证(18频次)、肝肾不足证(12频次)、痰阻清窍证(11频次)。5.频数大于5次的证素15个,占证素总频数的94.7%,前六位分别为肾(88频次)、血瘀(75频次)、脾(64频次)、阴虚(54频次)、痰(43频次)、阳虚(38频次);频次≥5次的两证素组合有10个,占两证素组合总频数的94.3%,前六位分别为肾+血瘀(63频次)、气虚+血瘀(52频次)、脾+肾(42频次)、阳虚+痰(37频次)、血瘀+气滞(29频次)、气郁+肾(21频次);三证素组合频数≥10频次有5个,占总频数的84.1%,主要为气虚+肾+血瘀(28频次)、阴虚+脾+肾(23频次)、精亏+阴虚+津亏(17频次)、气虚+阳虚+痰(12频次)、精亏+气滞+血瘀(10频次)。6.关联分析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配伍是丹参与熟地(28.0%)、西洋参与丹参(25.2%)、熟地与鸡血藤(24.8%)、黄芪与淫羊藿(23.8%)、人参与丹参(23.1%)、川芎与丹参(22.5%)。7.治疗肾阴虚证常用的药物(支持度>10%)是丹参与熟地(16.7%)、熟地与黄芪(15.9%)、黄芪与百合(15.2%)、西洋参与丹参(14.8%)、川芎与丹参(14.3%)、川芎与黄芪(13.6%);与瘀阻脑络证“药-证”相符的药物(支持度>10%)主要有丹参与鸡血藤(15.3%)、川芎与黄芪(14.5%)、熟地与黄芪(14.2%)、丹参与熟地(13.4%)、当归与白芍(13.1%)、熟地与川芎(12.8%)。第二部分: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MMSE总积分以及各维度积分、图形再认测定积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MMSE总积分以及图形再认测定积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记忆、语言、运用、判断力等4个方面显著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改善视空间技能、计算能力积分方面,两者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MMSE总积分以及图形再认测定积分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期间,两组在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常规体检项目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1.近15年来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认为该病以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多见,围绕“脾、肾、心、肝”等脏,从“虚、瘀、痰”等方面进行辨证,确定了“补虚、通络、祛痰、活血”等治法,临床选用药物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组方。可以认为“补脾益肾,活血化瘀,醒神益智”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的主要治法之一。2.符合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药-证”规律的樟芝升百散,体现了“补脾益肾,活血化瘀,醒神益智”的治法,用于治疗脾肾两虚、瘀阻脑络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显著。该方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中医证候疗效、认知功能及短期记忆功能评分等,尤其是在改善记忆、语言、运用、判断力等方面,疗效显著。4周随访结果显示,在MMSE评分及短期记忆功能方面,该方仍然有效。在临床观察期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