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变迁,现代技术型建筑更新迭代,冲击了无数传承几千年的传统建筑,将它们卷入了历史浪涛之中。上千年一直传承的建造技术、工具材料湮没在了这场时代"浩劫"之中。许多技艺工种也将不复存在,这些平凡的工匠正是中国灿烂建筑文化中最平凡的缔造者。他们靠着心口相传,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但迫于知识水平无法将其记录成册,这些东西的消失将是中国的损失。作为建筑从业者,如何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但如建筑先驱梁思成所讲:"现代建造师毫不曾执斧刃以施威,尤为动刀凿以用事,稍习长短宽窄高低薄厚而已",由于历来学者文人多以空间形态、尺度关系来定义传统建筑,"不以刀斧为攻,难通绳墨之决",使得传统工艺技术未能见经传。同时,在文物修缮保护方面,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不断下降,老工匠人数也越来越少,传统技艺濒于失传。一些脱离了文化传统,充斥着现代技术的产物徒有其表,却已失去了其本质内涵,而一大批古建、古街区、古镇需要重建、改建、修缮,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规范,培养一批掌握传统建造技术的新的技术人才表现得极其重要。本文着眼于传统建筑瓦石构造技术的研究,将其限定于独特的地域性空间—川西。笔者通过对川西地区现存传统建筑、街区、古镇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老工匠所述,从历史文献和现有实际情况两方面入手,结合川西地区地理因素、环境因素、历史因素以及人文因素,深入解析川西传统民居构造技术。第一章为本文绪论,论述了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已经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结合本次调研情况,通过对川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俗文化和历史变化因素进行描述,对由此所产生的川西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进行概况性的描述,并结合建筑特点对所调研建筑的一些构造技术进行初步情况的介绍,方便以后进行深入研究。还将川西、川北、川南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营造法式》的名词术语进行归纳对比。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根据前期的调研成果结合文献查阅,将川西地区传统建造工具和传统工匠进行描述,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流程和部位,传统工匠的工作内容、流程和手法进行介绍。第四章是介绍川西民居不同建筑类型不同部位具体的施工方法和细节处理方式。第五章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前面所述的施工方法,对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多种损坏形式进行详细的修缮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