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达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述和宣传,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领域都有拓荒性的贡献。李达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考贯穿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李达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形成,从外因来看,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由此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这一国际背景,根本原因则是他关于近代中国出路问题的思考。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多维的。其中,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和根本理论来源,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最初意义上产生了影响,欧洲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也提供了思想素材。这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18年6月到1922年秋是开始形成阶段,从1922年秋到1932年8月是着力阐述社会革命理论阶段,从1932年8月到1949年5月是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阶段,从1949年5月到1966年8月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曲折发展阶段。李达从社会理想、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等维度展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从社会理想角度出发,李达肯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并运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提法,指出了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价值理想。从社会制度角度出发,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从社会运动角度出发,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社会主义过渡期理论。李达的社会革命理论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的思考。李达分析了社会革命的内涵,指出了中国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在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特性的基础上,明确把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革命的对象。他指出了中国革命应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并着力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他还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最终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李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反映了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从一般规律来看,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应遵循的生产力动力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基础、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运行方式、繁荣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政策、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团结等规律。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看,李达分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渐进性地向共产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等基本问题。在教育领域,李达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革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意义,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措施。在法学领域,李达围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学习和宣传,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李达思想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李达理论探索的起点、主线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索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经济学、史学是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法学、教育学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启蒙的作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李达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般法则的基础上,突出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比较分析、社会矛盾分析等方法来探索社会主义理论。这些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人,应弘扬李达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笃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理论与现实的张力,坚持理论研究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