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日益扩大。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因此什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视角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首先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框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先天资源环境要素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是一定的,从而使其表现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性,但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可以缩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差距并通过功能定位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增长人均差异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然后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从自然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受力以及经济社会条件支持三方面对重庆市和广东省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衡量,发现重庆市已超载,而广东省仍在承载范围内;并通过协调度模型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与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发现两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缩小与经济增长水平缩小有较高的协同性。最后基于功能定位和要素流动提出合理产业分工和深化户籍改革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在关注区际经济关系的同时重点考虑区域内部自然资源与人口经济的适应情况,也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不可变要素和可变要素,由于不可变要素先天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可变要素的改善和流动使得不可交要素与可变要素更匹配,从而使得地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差距缩小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指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产业分工和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