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学术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纯粹客观、毫无偏见的,然而科学家们表达他们态度与观点的方式对其科学论据是至关重要的。对表达观点的精确与谨慎的需要意味着模糊限制语是预测读者可能反对他们主张的一项重要的资源(Hyland, 1995)。模糊限制语是学术论文的一项基本特征(Rounds,1982)。自Lakoff于1972年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使语义变得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由此模糊限制语研究便引起了语言学家越来越大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都以日常会话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具体文体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然而在学术文体中模糊限制语受到的语言学关注却不够。本文从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入手,运用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顺应理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由此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旨在对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中的运用做出顺应性解释。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对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是一个在语言使用的各个层面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如作者选择语言策略,模糊限制语是语言策略的一种;选择具体的词汇,在众多的模糊限制语中,作者需要根据文体特征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模糊词语;除作者外,读者也会在同一模糊限制语所产生的多种理解中选择合适的一种。作者或读者所进行的所有语言选择是为了达到语境顺应。Verschueren的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因此,语言使用者在学术论文中对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语境顺应的结果,即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包括对作者和读者的心理和情感认知的顺应;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包括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对物理世界的顺应,包括学术论文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