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刘易斯二元模型理论,从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供求的非线性理论出发,打破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同质性的假设,并认为不同的教育、培训等带来的人力资本、实际工资水平的差异会带来劳动力供求的改变。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工资水平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供求的非线性变化。因此,本文在考虑工资水平差异的情况下,基于我国各省市199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详细考察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的非线性关系。第一,文章对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首先,文章对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文章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理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工资水平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不大;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时,劳动力供给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当工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反而减少。同时,文章打破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给出本文新的概念和假定。最后,对城镇化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宏观上,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文化溢出效应、品牌溢出效应、管理和服务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生态和环境溢出效应。微观上,城镇化具有集聚效应,城镇化的发展集聚了劳动力、教育、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结构。第二,文章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人口老龄化前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步发现,近几年,我国各省市劳动力人口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减少了劳动力供给,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打破了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局面。第三,对城镇化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根据门槛变量实际工资水平,可以将区制变量城镇化水平(Urban)分为三个区制,即区制I(Wage≤0.230)、区制II(0.230<Wage≤0.392)和区制III(Wage>0.392)。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因工资水平的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区制I中城镇化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均衡;区制II中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估计系数为正,在一定工资水平范围内,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劳动力市场;区制III中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当工资水平跨过第二个门槛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不利于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根据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发现,模型估计结果类似,模型比较稳定可靠。同时,文章对城镇化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溢出效应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第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文章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根据我国当前实际,针对如何有效发挥城镇化的作用,以优化劳动力市场,倒逼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