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阐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降解机理和稳定化过程,探明了生活垃圾降解过程中产生并达到资源化利用要求的矿化垃圾的时间规律;并对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填埋气回收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前三期的填埋现状和老港周边的优势,研究了解决老港填埋场的封场利用和生态修复对策,提出了一个基于固废处理、处置和资源化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1、经过8年左右的降解,填埋场生活垃圾基本达到稳定化程度。研究表明在自然降解条件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自然降解达到COD100 mg/L排放浓度的时间约为32年,达到COD300 mg/L排放浓度的时间约为22年,达到COD1000mg/L排放浓度的时间约为13年。
2、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工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渗滤液处理工艺抗冲击负荷强、污泥产量少,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渗滤液处理工艺,处理出水COD可以控制在1000 mg/L以下。老港填埋场填埋气中甲烷的含量在40~60%之间波动,典型值为55%。热值为20.9~33.5 MJ/m3,可进行发电上网和申请CDM交易后续利用。
3、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根据填埋年限,近期(2000年后)使用单元终场覆盖以压实粘土为防渗层,其下为现有覆盖土层和排气层,其上设置自然土层和营养土层;早期(2000年前)使用单元采用自然土覆盖。老港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规模为2400 m3/d,处理工艺为矿化垃圾+单级反渗透,处理出水达到GB16889-2008标准后直接排放。生态修复采用速生四倍体刺槐等速生常绿苗木。工程总估算约为3.0亿元。
4、对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地再利用进行了规划研究,着重分析论证了老港园区功能分区:生态工业区、填埋区、生态再生区和管理区。并且对产业链进行了梳理分析,根据近期需求构建初步的近期产业链,逐步完善、补链,形成远期产业链。健全的资源再生相关法律法规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老港园区可持续的基本保障,本文也研究了保障体系,建议在建设老港园区的同时,政府逐步填补法律空白;建设老港园区实证区为其提供了科技创新的平台,保障静脉产业的顺利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