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刘喜明教授治疗Graves眼病(GO)的相关理论;观察31例GO患者临床表现、眼部症状及CAS评分变化;归纳用药规律。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与刘师面对面访谈及检索查阅文献书籍的方式,深入总结刘师治疗GO的经验。2.临床应用:①根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制定《Graves眼病临床观察表》。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对就诊于导师门诊的GO患者进行纳入。③对符合纳入的患者,以初诊时间为0月,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在0月、3月分别填写《Graves眼病临床观察表》,以自身治疗前后为对照。④拍摄并整理每个纳入患者的门诊病例。⑤使用Excel 2010输入数据建立数据库。⑥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理论探讨:1.1刘师认为对于GO的相关认识应在“五轮学说”、“肝开窍于目”、“脾主运化升清”的理论基础上展开。1.2刘师认为GO多起因于情志不调,肝火上冲眼目是GO的核心病机,湿浊凝结眼目是GO渗出的重要病理因素。GO的病变部位在目,与肝、脾密切相关,涉及心、肾,疾病初期病性多以实证为主,日久病性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1.3刘师在临床上采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局部辨证主要辨突眼部位、突眼轻重及突眼有无渗出;整体辨证主要辨心肝火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痰瘀结目及水湿停目。1.4刘师在临床上采用清心泻火、清泄肝胆、滋水明目、化痰活血及利水祛湿五大方法治疗GO。2.临床应用:2.1 一般资料:31例GO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例(22.58%),女性患者24例(77.42%);年龄在11-30岁的患者有7例,在31-50岁之间的有14例,51-70岁的患者有10例,平均年龄40.00±11.97岁。2.2眼部表现:①31例患者在治疗前,双侧突眼最多(27例),单侧突眼较为少见(4例)。②轻度突眼的患者有16例,中重度突眼的有15例。③眼球突出者较多(18例),其次为眼球与眼睑均突出(9例),眼睑突出者较少(4例)。④存在结膜渗出的患者较多(18例),无渗出的患者相对较少(13例)。2.3全身症状分布:31例患者在治疗前,急躁易怒(80.65%)、多汗(67.74%)、怕热(58.06%)、心悸心慌(45.16%)、失眠多梦(35.48%)较为多见;神疲乏力(22.58%)、多食易饥(19.35%)、潮热(19.35%)、大便溏(16.13%)、五心烦热(16.13%)的出现率相对较少。2.4 CAS评分变化:①31例GO患者,治疗前(0月)有活动性GO 16例,非活动性GO 15例;治疗后(3月)活动性GO有1例,非活动性GO有30例。②所有31例患者的CAS评分的分值在治疗后均有下降,其中,CAS评分下降1分的患者有12例,下降2分的患者有18例,下降3分的患者有1例。③25例单纯中药治疗的患者治疗前(0月)CAS评分为2.84±0.90分,治疗后(3月)CAS评分为1.08±0.76分,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5眼部症状变化:①31例患者中,治疗前最多见的症状为眼胀(87.10%),最少见的症状为异物感(22.58%)。②治疗后,除复视以外所有症状出现频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所有7项症状,积分为3分及2分的患者例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③25例单纯中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有眼干涩、异物感、复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的有畏光、流泪、眼胀、眼痛、所有症状总积分。2.6证候规律:31例患者首次就诊的证型中,最多见的为肝胆湿热证11次(35.48%),其次为心肝火旺证10次(32.26%),水湿停目证5次(16.13%),肝肾阴虚证 3 次(9.68%)。2.7用药规律:平均每张处方中有6-8味中药;最常用的药物为车前子、龙胆、黄芩、泽泻、生地黄、菊花、栀子;肝胆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车前子、龙胆、泽泻、黄岑、生地黄、栀子、当归、通草、柴胡;心肝火旺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龙胆、生地黄、菊花、白芍、黄芩、黄连;水湿停目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泽泻、黄芪、车前子、茯苓、猪苓。结论:1.GO最多见于31-50岁的中青年女性。2.治疗前双侧突眼、眼球突出、结膜渗出者较多,轻度与中重度突眼的人数相近;全身症状中急躁易怒、多汗、怕热、心悸心慌等高代谢症状较为多见。3.中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眼部症状、眼部软组织炎症(CAS评分降低)。4.情志不调为GO主要病因;肝火上冲眼目为GO核心病机;湿浊凝结为GO渗出的重要病理因素。5.刘师辨治GO采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辨证方法。6.清心泻火、清泄肝胆、滋水明目、化痰活血及利水祛湿为GO的五大治法。7.最常用的药物为车前子、龙胆、黄芩、泽泻、生地黄、菊花、栀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