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和“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2015年2月,银监会作出关于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的平均水平,提高涉农贷款服务效率与质量,保证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此背景下,考虑集聚或回流农村的资金能否真正用于三农的命题,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配置渠道做更多的路径思考和细分定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对涉农贷款业务、统计分类和重要性的剖析,阐释了普惠金融与涉农贷款配置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借2007年公布的《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将涉农贷款统计标准按用途、城乡地域和承贷主体进行分类,对应普惠金融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这三个视角,以反映信贷投入。在此理论和统计基础上,选取农业银行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分行为研究样本,以其本外币涉农贷款分类值为投入变量,根据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协调和对民生改善的帮扶作用,以各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产出变量,进行DEA静态(超效率)、动态(Malmquist指数)效率分析,辅之以灰色关联模型为补充对比,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对涉农贷款的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当前配置效率的现状和问题,衡量改进值,提出应标榜学习的参照集合,并分解了效率值无效的缘由。结果发现: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各地级市间差距较大,呈“倒发展”模式,对普惠金融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涉农贷款的技术投入成效明显,但若剔除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苏北整体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利用能力依旧滞后于苏南和苏中。均衡涉农贷款各分类投入,适当的侧重于弱势群体和农村二、三产业的信贷扶持,对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提高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涉农贷款配置效率的过程中,苏南、苏中应该适当减少投入规模,确定以调节需求为主的贷款政策,苏北则应注重内部结构的调整。并据此推广,提出了在量化普惠金融发展的指标中将涉农贷款配置效率予以列入、建立并完善区域涉农贷款配置制度、实现定期对涉农贷款的动态调整以及开展涉农贷款辅助类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