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透明质酸动脉栓塞性质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实验探索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0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透明质酸类注射填充剂产品因其操作简便,效果良好且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了微创注射美容领域应用最多的软组织填充剂,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共有1,670,650人次接受透明质酸填充,2016年达到2,865,086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透明质酸注射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但随着其在面部注射填充中的大量应用,相关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开始大量爆发。透明质酸面部填充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其中后果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由血管栓塞所致的,如:皮肤坏死(cutaneous necrosis)、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眼动脉栓塞(Ophthalmic artery occlusion,OAO)、大脑中动脉栓塞。由于临床上缺乏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此类并发症可造成患者永久失明或偏瘫,甚至死亡的严重结果。故此类并发症带来的严重结果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然而,透明质酸注射技术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基础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对透明质酸注射导致动脉栓塞及其相应治疗的研究鲜见。我国学者2016年报道通过建立大鼠腹壁浅动脉透明质酸栓塞的动物模型,进行透明质酸酶、尿激酶联合应用治疗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上述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具备一定的治疗意义。除此之外仍缺乏对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病理组织学研究及治疗时间、给药方式的相关研究,而通过病理组织学研究基础进一步指导治疗时间、给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故该方面的研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本实验拟通过建立大鼠透明质酸注射致动脉栓塞的动物模型,对透明质酸动脉栓塞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究透明质酸酶及尿激酶在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给药时间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指导透明质酸注射致动脉栓塞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动物模型建立:通过对SD大鼠手术暴露腹壁浅动脉,并于股动脉注射适量透明质酸,通过压力推动透明质酸进入腹壁腔动脉形成动脉栓塞。病理组织学研究:上述动物模型于0min,45min,3h,24h,48h处死大鼠,截取栓塞的腹壁浅动脉段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并观察期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效果研究:复制大鼠腹壁浅动脉栓塞致皮瓣缺血模型,并按分组及编号对大鼠进行不同药物(尿激酶及透明质酸酶)、给药方式(静脉、局部用药)和不同给药时间的对比研究,于0min,3d,5d,7d对双侧皮瓣区进行拍照,应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皮瓣坏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模型建立: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腹壁浅动脉栓塞模型30例,大鼠腹壁浅动脉栓塞致皮瓣缺血模型60例,动物模型具备可重复性。病理组织学研究:Omin: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未见血栓形成;15min: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可见白色血栓形成,尾部可见透明质酸与新鲜血栓混合;45min: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可见白色血栓形成,尾部透明质酸被新鲜血栓包裹,量较15min时增多;3h: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可见白色血栓形成,尾部透明质酸被新鲜血栓包裹,头部可见稀疏血栓;24h:血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管腔内全长可见血栓形成,尾部血栓最明显,中部次之,头部较少;48h:血管腔内充满透明质酸,管腔内全长可见血栓形成,血栓完全填塞血管腔,尾部(约占全长1/8)为混合血栓,血栓内散在少量中性粒细胞,其余为白色血栓;血栓中可见机化趋势,未见炎细胞浸润,周围管壁有炎症反应。药物治疗效果研究:皮瓣存活率:A组:43.29±9.28%,B组:54.17±10.86%,C组:59.27±13.40%,D组:64.37±8.61%,E组:71.92±19.06%,F组:57.47±13.64%。统计学分析:A组(空白组)与B组、C组、D组、E组均有差异,即治疗有效,其中D组(联合用药45min组)及E组(联合用药24h组)治疗效果最佳,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组(联合用药48h组)与A组(空白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可认为治疗无意义。结论:1.本课题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大鼠腹壁浅动脉透明质酸动脉栓塞致皮瓣缺血模型,且模型具备可重复性。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人体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发生动脉栓塞的疾病表现和进程。2.透明质酸进入动脉后因机体凝血机制致血栓形成,45min血管内透明质酸栓子尾部包裹新鲜血栓,24h时血栓完全包裹透明质酸,48h时出现血栓机化,动脉血管出现早期血管炎表现。3.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静脉注射与局部注射治疗无明显差异,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酶与尿激酶治疗大鼠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皮瓣治疗效果最佳;动脉栓塞发生后45min和24h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酶与尿激酶治疗皮瓣存活率较空白组增高,治疗效果肯定;48h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酶与尿激酶皮瓣无治疗无意义。4.本课题通过对比不同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及不同给药时间对大鼠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得出大鼠透明质酸动脉栓塞于24h内予尿激酶、透明质酸酶联合治疗效果最佳的结果,为透明质酸注射致动脉栓塞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采用自制膨胀力测定仪对美国CETCO公司膨润土防水毯(geosynthetic clay liner,GCL)饱和吸水膨胀应力进行了直接测定.结果表明:GCL吸水膨胀应力在测试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可明显分
选择放射性同位素45Ca作为示踪剂, 研究了β-磷酸三钙基多孔陶瓷人工骨在体内降解后所产生的Ca2+的代谢途径.结果表明: β-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在动物体内的部分降解产物进入
Tb3+掺杂Faraday磁光玻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 在光纤通信和传感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合介绍了磁光玻璃Faraday效应的基本原理. Tb3+掺杂Faraday磁光玻璃的Verdet常数是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LiCoO2超细粉体.实验表明:合成的LiCoO2粉体结晶良好, 层状结构发育完善, 平均粒径为300 nm, 而且粒径分布窄, 比表面积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