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奥地利建筑师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首先在其著作《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中提出了D/H比值的概念;随后,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外部空间设计》两本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城市空间中的D/H理论。这一系列源自19世纪西方建筑视觉分析理论的空间感认知方法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得到了设计师的广泛认可,但是本质上都是静止的,即在各不同视距的固定观赏点上为人所感知的。当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高、超宽建筑以及大型建筑群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建筑视觉量化理论在指导现代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已经出现诸多障碍。在近期的研究中,已有学者依据视觉的舒适性提出城市空间建筑视场强度的二维图示方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本研究将基于现代城市空间的特点,运用参数化辅助软件,提出一种新的建筑视觉场强度划分理论与计算方法,将其运用于建筑视场强度的量化评价过程中。本研究将从人眼的生理学和视觉感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建筑视觉场的量化理论依据,并对以往的的量化方法进行更新,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建筑视觉场量化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此同时,借助参数化软件,对具有复杂的外部空间的经典实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计算所得的建筑视觉场强度进行划分及叠加,从而得到复杂外部空间的多方位完全角度的建筑视觉场计算和划分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设计师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往往喜欢依据直观的个人喜好解决设计中遇到问题,他们认为设计是由种种诸如物理、生态、行为、审美等因素以及经济、政治等众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决定的,因而,设计师多少都忽略了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建筑视场区域划分的意义在于将建筑视场进行数据化处理,使其能够系统地辅助建筑以及外部空间的设计与分析,为空间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