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作品》(Camera Work)作为20世纪初全世界质量最高的摄影杂志,越来越频繁地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摄影史来看,《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发声阵地承接着欧洲的自然主义摄影、连环画会与后来的画意摄影(pictorial photography)、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不仅如此,由于创办人阿尔佛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在现代艺术美国化进程中的积极贡献。《摄影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观念萌发,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巴黎转移至美国纽约的重要历史材料。1903年至1917年间,《摄影作品》杂志共刊发50期,期中包括493幅摄影作品,20余幅绘画作品,以及300余篇批评性文章。本文正是通过这些材料试图还原当时涉及摄影本体讨论的话语空间,进而理清其嬗变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介入材料研究之后发现,围绕《摄影作品》摄影本体这十几年的嬗变,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从某一概念或风格转变为另一种概念和风格,即:从画意摄影转向直接摄影。这种转变是复杂而立体的。所以本文梳理出三方互为平行的视角,去呈现这场嬗变立体且丰富的变化。第一章宏观、整体地阐述《摄影作品》杂志的情况。介绍《摄影作品》杂志创办的背景及在运营的14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变故。通过刊发的照片和文章,勾勒出《摄影作品》杂志,在20世纪初期所构建出的对摄影本体问题讨论的基本话语。进一步,考察《摄影作品》杂志在20世纪初期,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摄影圈所形成的影响。进一步确立,该杂志在这个摄影历史、摄影世界中的影响力。第二章讨论目前最广泛的一种认知:从画意摄影到直接摄影的转变。在《摄影作品》的语境里,“画意摄影”并不简单指模仿素描绘画或者印象派朦胧效果的摄影,而是指一种与绘画(画面)美感共通的摄影。直接摄影的概念萨达克奇·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的《为直接摄影辩护》(A Plea for Straight Photography)一文刊发之前,就已经出现。哈特曼定义的直接摄影重点在于批评对底片过度的修改。而之前的《摄影作品》初期出现的“直接摄影”更接近纯粹摄影的概念。正已成转变的内驱动力是:艺术摄影;话语讨论的核心是:如果使摄影获得艺术感。第三章以《摄影作品》杂志为基础,梳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与绘画与之间的讨论。20世纪初,摄影基本被认可为艺术。但艺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作为艺术媒介,摄影与绘画,哪一方有更高的地位。随着画意摄影的兴起,摄影与绘画的界限逐渐模糊的情况下,一些敏锐的摄影师与摄影评论家开始意识到摄影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介。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摄影与绘画)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作为《摄影作品》的主编斯蒂格利茨,长期致力于将摄影纳入更广泛的艺术活动。事实上,在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摄影作品》杂志提供了一个开放、没有限制的平台。来自摄影与绘画的不同艺术观念在此碰撞、讨论,在为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如此具有活力的土壤的同时,摄影和绘画也相互影响,一起参与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构建。第四章讨论在《摄影作品》杂志中摄影本体在艺术之外的可能。在斯蒂格利茨看来,业余摄影师相对职业摄影师在个人的自由创作、对摄影本身的探索方面有更多的优势。根据斯蒂格利茨和克劳伦斯·怀特(Clarence White)的案例,摄影界也为业余摄影师的参与提供了路径和通道。从最初摄影分离派所主导的摄影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和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在最后一期中,对“真实的生活”的强调,暗示了纪实摄影的之后的发展。摄影分离会的另一位创始人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J.Steichen)则将艺术摄影应用到更大众的商业领域,发展出之后与商业、消费结合紧密的时尚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