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积极参与者,承担着生态系统中90%以上有机物质的矿化作用。漆酶能彻底分解木质素,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有机质降解和碳素循环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荒漠区植物类型对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细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选择了荒漠化草原上贺兰山丁香、斑子麻黄、鹰爪柴、灰榆、蒙古扁桃、松叶猪毛菜和红砂七种典型的植物群落,采集植物土壤及相应裸地土壤作为研究材料,在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克隆细菌漆酶基因片段并建库测序研究植物对细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在不同植物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与植物个体的大小有一定关系,贺兰山丁香、灰榆、蒙古扁桃、松叶猪毛菜和红砂五种植物对荒漠土壤的多种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富集效应,而斑子麻黄和鹰爪柴的富集效应并不明显。(2)不同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较大。斑子麻黄和鹰爪柴使土壤中细菌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斑子麻黄使土壤中真菌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而灰榆则使土壤中真菌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松叶猪毛菜、蒙古扁桃、斑子麻黄和鹰爪柴使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显著增加(p<0.05);松叶猪毛菜使土壤中真菌多样性显著增加(p<0.05),而红砂则使土壤中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七种植物土壤中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均为优势真菌;除贺兰山丁香外,其它六种植物均使担子菌门和壶菌门减少,红砂、蒙古扁桃和灰榆使接合菌门增加幅度较大。松叶猪毛菜、红砂、斑子麻黄和鹰爪柴土壤中放线菌门为最优势细菌,蒙古扁桃、灰榆和贺兰山丁香土壤中变形菌门为最优势细菌,且七种荒漠植物均使放线菌门减少,除贺兰山丁香外,其余六种植物均使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增加。(3)七种荒漠植物和对照土壤中含漆酶基因的细菌共分布于14个门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在细菌漆酶群落中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草原土壤中有机质的生物降解是以细菌而非真菌为主导的过程,七种荒漠植物均能增加土壤漆酶的活性,同时影响产漆酶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碳素循环。(4)植物的凋落物引起了荒漠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使得植物能够富集土壤中的芽孢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Variibacter属、白僵菌属、绿僵菌属、Volutella属等功能微生物群或抑制一些镰刀菌属、链格孢属、Leptosphaeria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细菌和真菌中优势菌丰度的增加提高了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从而加快土壤中碳、氮、磷元素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