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什么”不表疑问是个出现较频繁的语言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由于“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具有分类多而且复杂的特点,也使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关于“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前人取得了丰硕的本体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教学研究还稍显薄弱。本文从认知功能教学法出发,为“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教学提供新思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认知功能教学法基于对外汉语实践,适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什么”不表疑问是个出现较频繁的语言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由于“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具有分类多而且复杂的特点,也使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关于“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前人取得了丰硕的本体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教学研究还稍显薄弱。本文从认知功能教学法出发,为“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教学提供新思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认知功能教学法基于对外汉语实践,适用于汉语教学。该教学法提倡教师通过提供“有效语料”,引导学生发挥认知能力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点。“有效语料”是指教师依照认知功能教学法教学原则,为实现教授某一语言规则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学习内容对现存语料进行加工或编写的语料。本文首先总结了对外汉语口语教材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什么”非疑问用法,共有六类,即否定用法、列举用法、任指用法、虚指用法、委婉用法和承指用法。根据难度等级模式进行难度排序,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教学顺序提出建议。其次,本文在认知功能教学法的指导原则下,选取出适合“什么”非疑问用法教学的原则,即提供“有效语料”、充分利用语境和贯彻对比方法三原则。再以《发展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出现的“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为语言材料,并对其进行语料编写。最后,选取“什么”非疑问用法中认知难度和出现频率都较高的否定用法,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和教师备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运用认知功能教学法对“什么”非疑问用法进行语料编写和教学设计,发现该教学法符合“什么”非疑问用法的特点。认知功能教学法强调语境、语料输入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多出现在口语中、用法多且复杂的“什么”非疑问用法上,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认知功能教学法阿按钮“提供有效语料——引导学生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认知语言规则,提高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什么”非疑问用法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对外汉语教材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范围副词是一个边界较为明确的副词类别,在汉语的语法表达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成功之路》教材范围副词的分布、以及范围副词在课文、注解和习题部分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总结教材在范围副词编排上的优点和思考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点参考借鉴。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论部分。本章由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迅猛提升,世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出现大好势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亦作为HSK考试的重要考查点,学习者容易在使用中出现语法"泛化"现象。《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是在紧密结合HSK四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前提下所编写出来的,尽管在对语法项目注释方面与大纲保持大体一致,且配套练习册当中的题型也都做到了与历届HS
在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角色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何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其中都不缺乏亮眼的女性角色。而女性角色的命运,也一直是剧作家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意大利杰出的剧作家——达里奥·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达里奥·福和他的妻子弗兰卡·拉梅共同创作了剧目《只有一个女人》。达里奥·福的创作风格在此剧目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剧本内容风趣又讽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尖锐而深刻。它不仅是当
话剧《共享爸爸》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用虚拟的软件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将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父亲缺失家庭用“共享爸爸”这一虚拟的软件戏剧化地串联起来,用虚拟的东西来表达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在父亲缺失影响下的挣扎、痛苦、反思和解脱。阐释主要是从创作背景、创作准备、剧本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作品希望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将“父亲缺失”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够引起
话剧《背影》创作从父亲与女儿,警察与父亲的双重身份属性探寻艺术形象和现实形象的契合点,解读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剧本阐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研究综述,通过创作目的、意义以及创作现状分析作品的文化特征以及作品内涵;第二章《背影》的构思,从创作背景,到构思与立意;第三章《背影》故事的魅力,对情境、人物、事件进行分析;第四章《背影》艺术创造的魅力,对创作风格、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表现形式、悬念等技巧运用;
话剧《热血英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被捕的过程,在被抓捕后赵一曼面对日军的严酷审讯不屈不挠,不仅未透露任何情报,还成功策划从日军手中脱逃,但最后逃跑失败英勇就义的故事。本剧本第一章主要阐释剧本的创作背景,阐述笔者在创作时选择此题材的原因,说明创作目的以及作品的创新点,同时列举了部分与赵一曼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舞台作品。第二章从主题、人物、情节三个方面阐释剧本创作,阐释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剧中
现实主义题材话剧《长生锁》以晚清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士大夫家庭曹家三个孩子因一只长生锁导致的人生变故,家庭从此走向毁灭的故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走向衰落,中国传统大家长制的权威受到冲击。此剧本将目光聚焦到此特殊时期具有觉醒意识的人物身上,探讨晚清这一时期人民的人文精神与生命含义。长生锁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挂饰,寓意本是庇佑后代一生平安、健康随顺、家族香火不断
笔者于研究生工作实习阶段任职于全球排名十余位的一家语言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一家跨国的医疗系统公司做本地化翻译的项目管理工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整个世界之后,在与一些擅长医学领域英翻外的外籍译员沟通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因看到中国医学在瞩目世界后涵盖中国医学知识的可接翻译任务量与日俱增,都多少有意愿学习一些初级医学汉语、了解一些中国的医学文化知识。于是笔者根据自己医学翻译上的专业领域学习从业经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该话题肇始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之后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以“艺术终结”论宣告艺术应当卸下哲学思考的重担。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最早从艺术史叙事模式的发展中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理论。贝尔廷将艺术品和艺术史喻为“图画”与“框架”的关系,伴随着艺术创作的改变,传统艺术史“框架”就不再能与当下的“图画”相匹配,艺术史的叙事模式也随之改变。当“框架”局限了艺术
李心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学术思想涵盖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等领域。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前瞻性理论体系——“元艺术学”。自20世纪80年代李心峰提出“元艺术学”以来,一些学者注意到“元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李心峰“元艺术学”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梳理和综合论述,对“元艺术学”的内涵理解尚未达成共识,还未能充分认识到“元理论”研究在艺术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