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对滇池流域的环境正义问题认知比较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最终引发了诸多的环境正义问题,尤其是水环境的日趋恶化,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滇池流域这种“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水环境正义问题进行妥善解决。环境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其研究对象,本文同样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出发,分析不同群体对滇池流域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认知,并对认知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包括五个主要部分:首先,通过对相关史记资料的整理,揭示出滇池流域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环境正义问题,表现在水域面积变迁和水质变迁两个方面,通过本章提出的问题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铺垫。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关于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和治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类处理,通过R软件和主题模型方法,并结合人工分析处理,使各污染原因和治理措施数字化,从而分析学者对滇池流域环境正义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环境正义措施的认知情况。再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分析民众的认知情况。然后,通过文本挖掘方法,对政府发布的治污文件、政策法规和规划进行质性研究,分析政府的认知情况。最后,从环境正义的三个评价指标(环境权利、环境义务和公众参与)出发,对学者、民众和政府的认知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认知差异的原因,并为协同认知提供了建设性建议。学者、民众和政府作为不同的不同群体,对滇池流域环境正义的认知虽然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局面。针对认知的差异性,不同群体通过共同努力来尽可能的实现认知一致,推动滇池流域环境正义的实现。此外,以滇池流域环境正义问题研究为个例,为相同类型的流域在实现环境正义目标的进程中提供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特朗普政府倡导反全球化是对美国民粹主义诉求的呼应,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意味着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具有合理性。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背后是美国
"程度副词+名词"组合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学术界在其产生原因、生成方式、内部差异和修辞语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宜联系汉语词类研究,完善组合的入句研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北方冬季长达数个月的寒冷气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施工,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防护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
目的探讨急诊6大病种情景演练培训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2013年新入科的36名护士进行急诊6大病种情景演练培训。培训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和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