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测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于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2.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上述患者进行OHIP-14问卷调查,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的变化,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其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选择2011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口腔科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伴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畸形),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为18~27岁(术前正畸开始前的年龄),平均年龄20.3岁。患者均经历术前正畸治疗、模型外科制作咬合板、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保持。每位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术前正畸开始前)、治疗后(手术后6~12个月且术后正畸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正侧位片。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头颅侧位片的X线头影测量,伴下颌偏斜畸形的患者另外加测治疗前后的头颅正位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记录测量值,并比较治疗前后颅面部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2.对上述每一例患者进行中文版的OHIP-14量表问卷调查,分别在治疗前/术前正畸开始前(T0)、正颌手术前1周(T1)、正颌手术后1个月(T2)、全部治疗结束1个月后(T3)四个时间点。每份问卷包含14个项目7个领域。各条目内容的自我评价分为5个级别(0~4级),并有相应计分(0~4分),得到各时间点时每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数。得分越高说明相应的一段时期内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问卷总分值范围0~56分,每个领域分值范围0~8分。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对量表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包括T0,T1,T2,T3每个时间点OHIP-14问卷总得分值以及每个领域得分值,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比较T1-T0、T2-T1、T3-T2、T3-T0,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OHRQOL受口腔健康影响的变化,绘制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问卷总分变化曲线,探讨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结果:1.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ANB、Wits值、∠NA-PA(颌凸角)显著增加(P<0.01),上下颌骨前后向相对位置关系改善;∠SNB、∠NP-FH显著减小(P<0.01),FMA角、ANS-Me距(面下1/3高度)、ANS-Me/N-Me(下面高/全面高)比例减小(P<0.05),提示下颌骨后退的同时也发生了逆时针旋转,患者的面高比例变得更协调,由Ⅲ类骨面型变为Ⅰ类骨面型。U1-NA角(P<0.01)与U1-NA距(P<0.05)减小,L1-NB角、L1-NB距、IMPA角显著增大(P<0.01),上中切牙唇倾度减小,基本达到正常唇倾度,下中切牙由原来的明显舌倾变得较直立。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范围。软组织测量项目中,ULP、UL-EP略增大(P<0.05),LLP、LL-EP距显著减小(P<0.01),下唇发生后移;FCA(面型角)、鼻唇角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患者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较治疗前更协调美观。伴下颌偏斜畸形患者治疗后的头颅正位片显示Q-Go(%)明显减小(P<0.01)、D-Go(mm)减小(P<0.05),两侧下颌角对称性改善。Me-SRL距离显著减小(P<0.01),颏部偏斜状况得到改善。双侧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治疗后差值减小,下颌骨不对称的情况改善。2.24例患者中,中途失访3人,完整收集21人的各时间点问卷资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T1与T0相比,问卷总分显著升高(P<0.05),得分最高的三个领域是:功能限制、躯体疼痛、心理不适;T2时间点较T0也是明显增高,与T1时间点的总得分基本同一水平,略有增高,此时患者OHRQOL水平最差。最后,T3时间点的总分以及每个领域分值较均T0时间点的分值显著下降(P<0.05),表明患者全部治疗结束后的OHRQOL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1.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系统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外貌以及口颌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确切。2.骨性Ⅲ类错牙合对患者的OHRQOL有一定影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虽然生活质量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暂时的恶化,但在全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各个领域均得到改善,并显著高于治疗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OHRQOL,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和患者沟通、尽量采取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诊疗手段和引导方式,提高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