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945年鲁迅逝世后的十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这个阶段也是中共中央内部领导权力逐渐变动以及中苏关系转变的关键时期,鲁迅形象建构的背后涉及的正是三四十年代之交历史的各种重要关节点。论文试图呈现这个时期以王明、张闻天、萧三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的鲁迅形象建构的历史脉络,毛泽东的鲁迅话语、延安文人的鲁迅观、国统区的鲁迅形象建构都构成了文本的对话对象。论文所使用的“共产国际派”的概念具体指涉的是有过留苏背景、与共产国际有着或有过较密切关系的、在中共宣传或政策制定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或文化人,主要以王明、张闻天、萧三为代表。“共产国际派”对鲁迅形象的建构在相似的立场中也存在着内部的差异,随着历史化的复杂进程,其话语内涵和思想逻辑的发展也在不断变迁。这不仅涉及到不同立场中政治合法化诉求与策略,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博弈,也关系到整合文化资源的尝试,对鲁迅所代表的“五四”传统和左翼文学资源的重塑,对瞿秋白左翼传统的嬗变,同时也表现了在毛泽东话语规范建立过程中呈现出的中共内部话语冲突和缝合的复杂状态。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鲁迅逝世初期,统一战线下的“共产国际派”的鲁迅话语。鲁迅逝世后,国共两党以及社会各界都将纪念鲁迅置于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中,但在统一战线下,“共产国际派”所塑造的“中国高尔基”的话语内部也呈现出关联及差异,这与毛泽东的鲁迅话语、国统区纪念鲁迅的方式、当时社会各界对鲁迅形象的塑造等都形成了对话,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关系;第二章探讨了张闻天、萧三、王明等“共产国际派”有效整合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话语资源和文学传统的方式,尤其着重探讨分析40年代初张闻天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中所建构的鲁迅形象的具体内涵,并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以鲁迅代表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和新文学传统进行比较,辨析二者具体的分歧和差异,同时与国民党的鲁迅话语形成对话,考擦中共建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方式;第三章主要通过具体分析张闻天指导出版的《鲁迅论文选集》的编辑策略,辨析其所塑造的鲁迅形象,并将张闻天自身经验与共产国际背景、毛泽东的鲁迅话语、当时的国共关系、中苏关系与抗战形势等因素纳入进来思考,同时具体比较选集与瞿秋白所编的鲁迅文集在选择、批评策略上的联系与分歧,辨析从瞿秋白左翼话语到“共产国际派”的鲁迅形象建构,再到张闻天编选鲁迅选集的策略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研究之中的复杂脉络。论文期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史料的爬梳和辨析,呈现出一个复杂的生成性的过程,建立起考察延安鲁迅形象建构的有效维度,将历史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