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回顾中探求身份——三位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个案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促进了少数族裔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文学文化的兴盛。少数族裔作家在创作中不断肯定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并积极采用具有显著民族性的文学技巧来弘扬本民族文化,追求新的民族身份的认同。 本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美国少数族裔受压迫、被忽视的历史以及历史对个人身份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走出历史阴影。本文分别分析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奇的《踪迹》以及华裔作家汤亭亭的<金山勇士》。在三部作品中,作家从主题和技巧两个方面揭示了少数族裔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如何对待屈辱历史留下的创伤,从历史中汲取动力,从传统遗产中获取力量,进而建立一个新的文化身份。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陈述了论文的观点、理论视角,介绍了三名作家及其作品,以及国内外关于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其次是论文主体,分为两章。第一章从回顾历史的角度探究了三个少数族裔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只有正视历史不忘过去才有可能摆脱阴影构建新的身份。第二章从文学技巧的层次上讨论三位作家对各自文化传统,尤其是口头文学传统的利用。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书面文本,少数族裔传统的口头文化更具有颠覆性作用。最后是论文的结论,综合前文所论证的内容重申论点。 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国内关于美国少数族裔共时性研究的不足,对黑人、印第安人以及华人的历史和文化身份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少数族裔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本民族身份的重构,以期对少数族裔民族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译者通常按照中国传统小说诗学来改造域外小说,例如,改变原文的叙事角度,在翻译域外小说过程中采取中国小说形式,甚至是改变原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总是以其独特鲜明的主题和叙事风格而闻名,他的小说时常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总是在平凡中体现事物不凡的一面,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普通人,但作者正是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典艺术长河中不朽的浪花。中外译者对其译介也不计其数,出现了一首诗多个译本多个译者的现象,在向西方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方面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