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VAs)被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是特发性VA最常见的形式,约占其中的90%[1],其表现形式从无症状的和良性的、到有症状的、频繁且能够诱发心肌病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对室性早搏(PVC)诱发的心肌病进行定性后,人们对治疗PVC的兴趣逐渐增加。目前针对IPVC的治疗,导管消融术可以成为一线的治疗方案[2],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症状、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VAs)被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是特发性VA最常见的形式,约占其中的90%[1],其表现形式从无症状的和良性的、到有症状的、频繁且能够诱发心肌病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对室性早搏(PVC)诱发的心肌病进行定性后,人们对治疗PVC的兴趣逐渐增加。目前针对IPVC的治疗,导管消融术可以成为一线的治疗方案[2],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反应和降低猝死风险的作用。以往国内外研究常聚焦于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QoL),极少人关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和传统X线二维导管消融治疗IPVC后的患者生活质量的区别。目的:对比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和传统X线二维系统引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在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的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选取了 112例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其中CARTO3三维标测组53例,即使用Carto3系统重建心脏三维模型的零射线透视导管消融术,传统二维透视组59例作为常规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测试、冠脉造影(根据适应症进行)等检查,在RFCA前和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都进行了 SF-36评分量表的评估。所得结果使用SPSS 22.0展开分析,连续变量用均值±标准差描述,两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在所有的测试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值<0.05。结果:1.对于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的程度会更明显。2.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地射频消融术后7天患者的生活质量,在SF-36 量表中八个领域中的六个领域:RP、GH、VT、SF、RE、MH 与传统二维系统组相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更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质量的分数越来越接近,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没有统计学意义。3.CARTO3三维标测系统组与常规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CARTO3系统组消融手术透视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结论:在短时间内,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能更好地改善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明清之际,由于《集古印谱》木刻版(《印薮》)的普及与流行,成为时人篆刻学习秦汉印章的最重要范本,但也造成清初篆刻“类于刻木”的僵化风格。入清以后随着学术风气的转变、金石学的兴起,引起学者对“印宗秦汉”思想的更加深入的理解。程邃敏锐地发现并还原了秦汉印章中的金石趣味,这是对既往木刻与翻刻印谱中“秦汉印法”最大的程度的纠正,他将“古文入印”与“金石趣味”引入篆刻创作中,在清初率先将篆刻艺术引领到真实的
本文针对中国传统乐器音响数据库自身特点、构建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阐述。讨论了专门为中国传统乐器音响建立数据库的意义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提出利用前沿计算机声音分析技术实现自动标注体系的建立,基于内容的海量音响数据检索,以及其他有助于自动完善数据库功能、方便数据库管理的方法。在国内已有若干乐器音响数据库类的建设项目中摆脱了同质化窠臼,避免了重复性建设,将音响数据库的资源结合以现代音乐科技而走出
<正>“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我国会展业与“双循环”战略的对应就体现在所搭建的一系列会展活动平台。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奋斗。
目的 探讨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河北生殖妇产医院收治的120例胃肠结热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按照奇偶数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治疗,对照组口服头孢克肟,疗程均为7天。从总体疗效、症状与体征评分和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最大淋巴结前后纵径、横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蜀与秦地关中在地缘上皆属西部,蜀学与关学其学术发展在历史上有较多的交集。张载自幼在涪州生活近十二年之久,其成长很可能受到蜀(巴)文化的影响。关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蜀地诸多学人的关注,古代如魏了翁、张栻、庹正、虞集、张骥等,近现代如李源澄、张德钧等。他们或曾为张载请谥,或为关学学人著述撰写序跋并高度评价关学,或著述关学研究专论以传扬关学。其以不同形式关注和研究张载及其关学,对推动关学在蜀地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