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的生成机理及治理模式构建 ——基于多起垃圾处理项目反建事件的案例研究

来源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ientist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处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四化共时态”进程中,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得各种社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急剧增加,邻避冲突作为一种形式激烈、受人关注的集体行动,更是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常态。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民众“温和式”邻避抗争行为,我国民众的邻避抗争行为多表现为“非理性”、“破坏性”对抗,不仅使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必要型邻避设施设址受到阻滞,更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地方治理能力形成严峻挑战。在当前国内愈演愈烈的邻避困境背后,其实质是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诉求展开的互动博弈。本文选取了三个围绕垃圾处理项目设址引发的邻避冲突案例,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事件、2014杭州余杭中泰垃圾焚烧厂事件和2017年长沙城市固废处理场反建事件,这三个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反对各类邻避设施设址的邻避冲突已经进入“新常态”。笔者认为,要化解邻避困境,应从政府、建设方、民众多元利益主体着手,通过健全现代化的邻避冲突治理体系、构建符合空间正义的邻避设施、扩大邻避政策中的民主参与等方面构建邻避冲突的治理模式,达到“邻避管控”向“邻避治理”的转变,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研究思路提供指引,引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对与“邻避”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以相关公共管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包括治理与善治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及政策过程理论。第三章案例分析,选取三起垃圾处理项目反建事件典型案例,即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2014年杭州余杭中泰垃圾焚烧厂和2017年长沙固废处理厂反建事件,总结归纳邻避设施选址特征,通过对邻避运动的特征和邻避冲突演化阶段分析,揭示邻避效应内部生成机理和逻辑关系。第四章从邻避冲突不同利益主体角度给出治理邻避冲突具体对策,从而实现邻避冲突的治理模式构建。
其他文献
随着文学小说产业快速发展,续写作品引发的侵权案件不断出现在司法实践当中,“鬼吹灯”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等案件是这些纠纷中的典型案例。本文以相关案例为切入,对续写作品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相关案件的事实、经过及判决结果,并提出相关焦点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续写作品的概念和分类,并就续写作品在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是否侵害原作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分析。第三章主
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适用于大型国际会议,因此对译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日常练习中,常见的同传策略有预测、等待、省略、增补、转换等。相较于翻译研究的悠久历史,对同声传译进行的学术研究比较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同声传译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和其他形式的翻译所遵循的规则有所不同。鉴于这种特殊性,研究者应遵循一套符合同传研究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基于常用的同传策略,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出发点就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愈加难以容忍污染环境的行为,因而要求政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提高环境规制的强度。但是,有人担心增强环境保护力度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大量工人失业,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就业是安邦定国之策,是人民生活的重要源泉,失业率上升不仅会造成经济增速放缓,还会带来社会动荡等问题。保障就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进行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有了全新的发展进步空间,这得益于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也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而社会组织自主性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正逐渐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嵌入于国家体制之中,制度环境被视为其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为资源高度依赖性和社会参与方式约束性。随着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发展以及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呈现
近年来,报考翻译硕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跨专业报考的人数也在增加。而视译是翻译的一项基本技能,且经常运用到口译训练中,故有许多关于视译的研究。本论文是一篇实验研究报告,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去探讨跨专业背景因素对英汉视译质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就译文的准确度而言,跨专业背景因素与译文成效成正相关,比如在处理专业词汇或短语的时候。(2)相比普通英语专业的实验对象,具跨专业背景的实验对象更能脱离
声乐之所以区别于器乐而独立存在,除了具有人声美的特质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加上了我们人类的语言,使这一艺术形式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具有了鲜明的描述性和具象性。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一切歌唱技巧都是围语言这个中心来完成的。在我们民族声乐中历来就有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准确、生动,“字是骨头,腔是肉”,甚至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这一切都说明在歌唱中,语言始终是
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使得中文读者对英译中作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然而通过读者对译作内容和翻译质量的评价可发现,大量译文存在生涩难懂、可读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旨在以365图书翻译项目为例,探讨提高英译汉译文可读性的策略。本文首先介绍365图书翻译项目的概况和文本特点,结合可读性的定义引出365图书翻译项目对译文可读性的五种要求,即用词简洁凝练、避免语域过高、分句长短适中、语序服从汉语和比喻表述清晰。本文随后
在过去二十年中,语用标记语吸引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定义聚焦于其连接性和非真值性,但对于语用标记语的定义目前仍不统一。另外,立场建构问题虽有不少文献探讨,但鲜有涉及语用标记在传达语用意识以建构立场方面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以中美关于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为例,探讨语用标记语对立场建构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研究语境和要求,尝试将语用标记语进行了重新分类,同时将元语用学与评价理论
在快节奏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热衷于单纯化的创作道路,在创作时抛开不必要的细节,抓住事物本身具有的形态与特征,表现事物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命力。马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给人们留下了健壮,飘逸的印象,笔者意在突破以往各类作品中马的“强大”的印象,而侧重于对幼年状态下马驹“弱小”的刻画,从塑造的手法﹑主观的比例处理与动态表达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陶瓷材料的质感体现幼小事物的生命力。本文在当代
生态语言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语言的非生态因素是其研究重点之一,反映人类中心主义、等级主义、增长主义等非生态意识。然而,译者在翻译生态语篇时容易忽视该类现象,忽略其中潜在的非生态意识,传递出模糊的生态观念。本研究报告采用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翻译项目中非生态因素的翻译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意识到语言中的非生态性,号召读者使用更加“生态”的语言,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