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大转型使得我国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①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单是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变幻莫测,同样,从乡村型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的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存在很大风险。在富裕的现代工业国家,这一转型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一进程被缩短到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而愈演愈烈的农地矛盾以及失地农民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型的产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失地农民本身不会产生任何矛盾,但是在“农民”向“失地农民”这一身份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却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成为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关系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对失地农民养老权益问题进行分析。第一章介绍了失地农民养老权益的理论问题,首先对失地农民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并简要介绍了一下失地农民养老权益的内涵,然后对失地农民养老权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析了失地农民养老权益的现状,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权益补偿的欠缺,然后就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以及失地农民养老权益保障的新动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针对当前失地农民养老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构建新型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入手,然后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土地政策的改革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