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影响。滨水区有其独特的自然优势,是水域与陆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是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最复杂、最脆弱的地区,也是受人为影响最明显的地区。因此,本文选择吉林市沿松花江两岸为研究区域,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为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吉林市沿松花江两岸十公里范围内为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吉林市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影响,近30年研究区城市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城建用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农田面积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而水域面积基本无明显变化;城市的景观格局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愈来愈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在1.20、0.87和0.13附近上下波动,景观格局总体的破碎度较高,各种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已无明显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景观结构的优化,尤其是“清水绿带”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对吉林市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人文效应带来重大的影响,其中吉林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呈明显上升,在整个东北地区快速增温的大背景下,吉林市的气温增温比整个东北地区低0.03℃/10a,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年变化量趋于缓和,但“城市热岛”效应仍然较明显。近10年来吉林市区的景观格局尽管逐渐趋于合理,但城市景观格局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绿地分布不均,驳岸设计不合理,松花江绿色长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问题。论文做出相应的景观优化设计,提出增加绿地面积、改变绿地景观格局、采用自然式驳岸、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增强人文景观等措施,将对北方的滨水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和设计方面具有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