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论》方剂疗效确切,组方精当,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文对《伤寒论》“方-药-证”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研究,希望疗效确切的经方能深化方剂配伍理论,为方证、药证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方法:运用文献整理分析的方法,对《伤寒论》中方证完备的条文进行数据整理,对症状及方药信息进行提取,对其中的方-证关系进行文献学的梳理与分析,对药-证部分应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进行挖掘和分析,结合文献的考证分析,探讨《伤寒论》的方-药-证关系,最后结合医案对“方-药—证”关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将《伤寒论》的方、药、证信息规范整理后,共有方剂112首、药物83味、症状224个纳入分析。方:对《伤寒论》全书112方中症状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方剂进行方证相关分析,对方剂条文进行逐条解析。符合筛选条件的19个方剂纳入分析,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四逆汤、桂枝汤、五苓散、麻黄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陷胸汤、抵当汤、调胃承气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瓜蒂散、猪苓汤、十枣汤。药:《伤寒论》全书中前15名的药物及频次为:甘草69次、桂枝39次、大枣38次、生姜36次、芍药29次、干姜21次、人参20次、附子19次、半夏18次、黄芩17次、大黄15次、麻黄14次、黄连13次、白术10次、茯苓10次。证:《伤寒论》全书出现前5的症状依次为:下利、发热、烦、手足厥冷、呕吐。药证方面: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10%,对排名前5的症状进行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下利:单味药里,下利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黄芩、干姜、黄连、半夏、人参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64.706、57.143、46.154、38.889、35.000。药对:桂枝+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大枣、芍药+甘草、芍药+大枣与下利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8.440、28.440、22.018、18.349,黄芩+甘草、干姜+甘草、半夏+大枣、半夏+甘草、人参+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75.000、57.143、50.000、42.857、33.333;药团: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与下利的支持度百分比为25.688、16.514、16.514。根据寒热虚实不同,统计出热利使用的方剂有6首,药物使用频次37次,运用较多的是黄芩、大枣、甘草,频次都为4次,寒利使用的方剂有6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8次,运用较多的是干姜、甘草、附子,频次为6、4、3,寒热错杂利的方剂有5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7次,运用较多的是干姜、甘草、黄连、黄芩、大枣、半夏、人参,频次为4、4、3、3、3、3。发热:单味药,麻黄、大黄、芍药、生姜、干姜与发热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8.462、36.842、30.000、28.571、27.778、26.667,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是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药对: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生姜+甘草、桂枝+生姜、芍药+生姜与发热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8.440、28.440、21.101、17.431,麻黄+甘草、芍药+生姜、芍药+大枣、干姜+甘草、芍药+桂枝、人参+甘草与发热的置信度分别为38.462、36.842、30.000、28.571、27.778,药团:发热与生姜+大枣+甘草、桂枝+大枣+甘草、桂枝+生姜+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大枣+甘草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25.688、21.101、20.183、19.266、16.514,发热与芍药+生姜+大枣、芍药+生姜+甘草、芍药+桂枝+甘草、芍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29.412、27.778、26.667、26.316,;药组:发热与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大枣+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29.412、26.667、26.667、25.000、25.000。按六经的不同,太阳发热的使用方剂有13首,药物使用频次为63,使用较多的药物为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麻黄、杏仁,频次分别为7、7、6、6、5、5、3,少阳发热的方剂3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大枣、芍药、甘草、人参,频次分别为3、3、3、3、2、2、2,阳明发热的方剂有6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大黄、甘草、芒硝、人参、知母、枳实,频次分别为3、3、2、2、2。烦:单味药里,烦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烦与黄芩、大黄、干姜、黄连、半夏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5.294、33.333、23.810、23.077、22.222;药对:桂枝+甘草、大枣+甘草、生姜+甘草、生姜+大枣与烦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31.193、28.440、28.440,烦与半夏+大枣、黄芩+甘草、生姜+大枣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25.000、19.355,药团:烦与芍药+生姜+大枣、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的置信度及支持度排名在前;药组:烦与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的置信度分别为13.333。根据烦的病因病机,关于实烦的方剂共有8首,药物频次为32,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甘草、黄芩、半夏、大枣、干姜、人参,频次分别是5、2、2、2、2、2,虚烦的方剂有5首,药物频次为17,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干姜、芍药,频次为3、2、2。手足厥冷:单味药里,手足厥冷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63.303、35.780、34.862、33.028、26.606,手足厥冷与干姜、附子、人参、芍药、甘草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3.333、31.579、25.000、17.241、15.942;药对:干姜+甘草、附子+甘草、芍药+甘草、芍药+桂枝、黄芩+甘草与手足厥冷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35.714、27.273、16.667、16.667、16.667,桂枝+甘草、芍药+甘草与手足厥冷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3.028、22.018。六经病手足厥冷各不同,少阴手足厥冷方剂共有2首,药物频次为8,药物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柴胡、甘草、芍药、枳实,厥阴手足厥冷的方剂为4首,药物使用频次是30,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桂枝、细辛、附子、干姜、芍药、大枣,频次分别为3、3、3、2、2、2、2。呕吐:单味药,桂枝、大枣、生姜、芍药与呕吐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5.780、34.862、33.028、26.606;人参、黄芩、半夏、干姜、生姜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 30.000、29.412、27.778、23.810、19.444,药对:大枣+甘草、生姜+甘草、生姜+大枣与呕吐的支持度百分比分别为31.143、28.440、28.440,半夏+大枣、半夏+甘草、黄芩+甘草、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41.667、28.571、25.000、20.000、19.355;药团: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生姜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是14.286、13.333;药组:芍药+桂枝+生姜+大枣、芍药+桂枝+生姜+甘草与呕吐的置信度百分比分别为13.333、13.333。六经呕吐病机各不同,使用药物有异,太阳呕吐方剂为8首,药物的频次为41,使用较多的药物是甘草、大枣、桂枝、芍药、半夏、干姜、生姜、麻黄,频次分别为5、4、4、3、3、3、2、2。少阳呕吐方有3首,药物频次为24,使用多的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芍药,频次分别是3、3、3、3、3、2、2,少阴呕吐方剂有4首,药物的频次为18,使用较多的是附子、干姜、茯苓,频次为3、2、2,厥阴呕吐的方有2首,药物的频次为14,使用较多的是干姜、黄连、人参,频次均为2。结论:本文在对《伤寒论》方证齐全的条文整理和建库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的方法,探讨方药与症状关联规律。得出以下结论:方证方面:治疗抓住“主证”,是仲景经方在临床不同疾病中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的主要关键,这也是本研究中方-证关系研究的重点。有或然证,临床症状比较多,就一定要从“主证”入手。药证方面:下利出现时,可选用黄芩、干姜、黄连、半夏、人参、甘草、桂枝、大枣、生姜等药物。在热利出现时,运用较多的药物是黄芩、大枣,寒利出现时,运用较多的药物为干姜、附子,寒热错杂利,药物依次是干姜、甘草、黄连、黄芩、大枣、半夏、人参。总体来看,下利与干姜黄芩黄连汤药物吻合。发热一症,总的病机为阴阳失和,太阳发热常用汗法,太阳发热,药物使用较多的是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麻黄、杏仁。与桂枝汤和麻黄汤主要药物一致,少阳发热用和法,多用柴胡、黄芩、半夏、大枣、芍药、甘草、人参等小柴胡药物。阳明发热一般用下法,用大黄、甘草、芒硝、人参、知母、枳实等三承气药物。少阴发热大法是温,以附子、干姜等为主。厥阴发热以寒温并用为主,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临床应随症状变化加减药物治之。实烦常用药物是甘草、黄芩、半夏、大枣、干姜、人参。虚烦常用药物甘草、干姜、芍药。治烦的药物与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大致吻合,实烦多选用小柴胡汤药物,虚烦多用小建中汤中药物治疗。手足厥冷主要病是厥阴病导致的,常用药物为甘草、桂枝、细辛、附子、干姜、芍药、大枣。选用药物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以及通脉四逆猪胆汁汤的组成药物基本吻合,但阳明热厥为热病,需要清热,药以石膏、知母为主。太阳呕吐多用甘草、大枣、桂枝、芍药、半夏、干姜、生姜、麻黄,少阳呕吐: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人参、芍药,少阴呕吐:附子、干姜、茯苓,厥阴呕吐:干姜、黄连、人参。总体看来,呕吐治疗药物组合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相似,但呕吐的病机不同,用药也要相应的调整。呕吐与烦出现,半夏、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合为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发热与呕吐同时出现,常用黄琴、半夏、生姜、大枣、甘草,药物组合代表为芍药、姜枣草;呕吐、烦、发热同时出现时,常用药物干姜、黄芩、生姜、人参,黄芩和甘草,药组与桂枝汤的药物相合;呕吐、发热、下利三者出现时,常用干姜、黄芩、甘草、人参、附子。研究结果显示,《伤寒论》全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药物恰好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同时桂枝汤的主治症状在证-药关系中出现频次也较高。因此以桂枝汤作为“方-药-证”结合研究的代表方剂,收集桂枝汤原方的近代名中医医案,从治疗疾病、主治症状、特殊症状、基本用量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论是桂枝汤的疾病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表虚感冒、汗证、发热,而且还用于奔豚、妊娠呕吐、目疾等;症状涉及面广,但以汗出、发热、恶风寒、身痛、倦怠乏力为主要症状;典型脉象是浮脉,舌质为淡舌、舌苔为薄白苔;现代用量与《伤寒论》中原方中所用剂量差别较大,剂量的改变考虑为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综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伤寒论》参考“方-证-药”的关联关系,可为深入理解《伤寒论》经方的配伍规律、用药思路提供帮助,同时为实现临床精准辨证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