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的资金流动之大,涉及行业之多,覆盖人群之广,决定了它在整个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成立以来,主板市场已经走过二十多年时间,整个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过十余年的艰辛筹备,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启,它的推出适应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适应了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需求。市场质量是市场效率以及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股票交易过程中的市场质量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注重分析并逐步提高市场质量,是我们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前提。从市场整体发展趋势看,我国股票市场也正在步入以提升市场质量为重点的创新与发展阶段,如何提高我国主板和创业板的市场质量就变得至关重要。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在交易规则、投资者特征以及上市公司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个市场都是符合中国国情推出的市场,具有可比性和可彼此借鉴加以完善的条件。因此,要提升我国股市整体的市场质量,首先应通过对比,找出主板与创业板两个市场的市场质量存在哪些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借鉴来加以完善。这将对保持我国股市整体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表明,股票市场质量的评价体系涵盖了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透明度、有效性、交易成本等多个方面,将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刻画市场的运行状况,评价市场的运行效率。为此,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且可量化的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主板和创业板的市场质量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发现两个市场的市场质量存在的差距和原因,为促进我国股市整体向更高的流动性、更快的交易执行速度和更低的交易成本方向前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章首先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献分析表明,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市场质量的评价多集中在单一指标或两个指标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整体测度。而且由于创业板开市时间有限,过往的研究多为规范分析,研究内容集中在对中外创业板的比较及创业板的制度建设建议,对我国主板和创业板市场质量做定量对比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而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2)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明确市场质量的含义和对股市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别对本文需要用到的市场质量度量指标,即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以及透明度,从概念、模型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七个方面概括分析市场质量的影响因素。(3)本文从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对我国主板和创业板市场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流动性的比较中,以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分别作为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代表,计算和比较两指数的Amihud流动性比率和Martin流动性比率,结果显示主板市场的流动性要好于创业板市场。其原因在于创业板市场定位于促进自主创新型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在市场规模、上市公司质量、收益的波动等方面都不同于主板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在波动性的比较中,选取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对数收益率为研究样本,基于曼—惠特尼U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等一系列方法比较验证两指数对数收益率序列时变波动率的差别,证实了创业板市场的波动性要比主板市场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更大。这与创业板运行的两年多时间里,外界的目光往往聚焦于相关公司的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忽视了隐含的经营风险性和业绩波动性密切相关。在有效性的比较中,主要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加息这一类事件公布后,市场仍在消化所公布的信息,超额收益仍然存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半强式有效性不成立。相比于创业板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的CAR曲线距离横轴更近,说明主板市场的信息效率还是要好于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个人投资非理性、监管不力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为了化解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保持市场整体稳定运行,并提高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能力,本文基于前述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发行机制、交易机制、退市机制三个方面;二是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三是继续强化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