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臂丛是上肢神经的总起源,一旦损伤,致残率高。特别是臂丛根性撕脱伤或近椎孔的节后损伤,损伤部位接近脊髓或位于脊髓表面,这种损伤不仅易使神经元死亡或因胞浆内尼氏体、线粒体的减少而致其功能低下,而且损伤后无法进行对端吻接,故预后更差。对这类损伤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利用健康的动力神经移位于损伤神经的远断端以重建其功能。膈神经由于含运动纤维多以及有日夜不息的高频率大振幅的自发性电活动而被公认为是最佳可供移位的神经。 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肢肘关节的控制应放在修复的首位。肱二头肌是屈肘的主要肌肉,它主要受肌皮神经的支配,故目前临床上多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以恢复患者的屈肘功能。常规的移位方法是将膈神经通过一段移植神经桥接到肌皮神经主干。由于神经移植不仅使手术繁琐复杂,而且其对神经轴索再生会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肱二头肌功能恢复不佳。为了提高手术疗效,一些学者开始对肌皮神经在臂丛干股部的位置进行解剖及免疫组化研究,证实在臂丛上干前股,肌皮神经较为集中于其前外侧束,认为将膈神经移位于此位置对恢复患者的屈肘功能是可行的。由于此种方法使神经移位距离缩短,故不再需要移植神经的桥接。这种新的膈神经移位方式临床应用少,对其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我科近年来开始将本术式应用于临床。 目的:通过观察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术的疗效,并将其与常规的膈神经桥接移位术的疗效进行对比,探讨这种新的膈神经移位术式的优点并分析影响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肠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其疗效的可能因素,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有助于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1996年8月一2003年3月我科分别采用两种隔神经移位方式治疗55例臂丛损伤患者,其中隔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24例,隔神经通过移植神经桥接于肌皮神经主干31例。将随访在15个月以上的共35例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隔神经移位于臂丛上干前股14例(简称直接移位组),隔神经通过皮神经桥接于肌皮神经主干21例(简称桥接移位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分别进行记录;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巧一42个月),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有无新生电位及其变化;记录患者胧二头肌最早出现收缩的时间;观察患者肪二头肌肌力及肘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情况。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的试用标准对肌皮神经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计算其优良率;以肌皮神经肌电检查无新生电位及潜伏期不能测出术后无效的客观标准。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应用spss for Windows n.o软件分析处理,以。=0 .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1)直接移位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2)直接移位组胧二头肌最早出现收缩的时间为术后【(9 .45士1 .56)月,X士s1;桥接移位组胧二头肌收缩最早出现的时间为术后【(12.50士1.33)月,X士sl;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直接移位组肌皮神经恢复的优良率为71.43%,桥接移位组的优良率为33.3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各有两例患者术后无效。 结论:1隔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术具有以下优点:(1)术后肌皮神经功能恢复快,优良率高。(2)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2影响隔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千前股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有臂丛神经的多节段损伤、变异、隔神经的错向生长以及神经吻合口的张力,提示手术时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