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园蛛PySp基因多样性和MaSp1可变剪接体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rabit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已知的蜘蛛种类有42000多种,几乎每一种蜘蛛都能够纺丝,圆网蜘蛛甚至能织七种不同的丝纤维。这些蛛丝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被称为蛛丝蛋白,其基因结构高度保守。蛛丝中强度最高的一种丝称为主壶腹腺丝(拖丝),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坚韧的生物聚合物之一,它构成了蜘蛛网的框架,也是蜘蛛从高处跳落躲避捕食者时所纺出的丝纤维。另一种特殊的蛛丝为梨状腺丝,由梨状腺分泌。梨状腺丝是一种干性丝纤维和湿胶的复合体,是构成附着盘的主要组成成分。附着盘能够固定牵引丝使蜘蛛安全、迅速地移动,并将蜘蛛网牢固地附着在各种物体表面上。蜘蛛丝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蛋白类材料。由于绝大多数蜘蛛无法被大规模养殖,因此须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大量生产蛛丝蛋白,并利用仿生技术制备人工蛛丝纤维。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具备出色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质地轻柔的纤维更被人们所青睐。人工蛛丝纤维的优良品质将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如组织工程、军工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等。目前人造蛛丝纤维产量低、价格昂贵,且材料学性能仍不及天然蛛丝,其原因主要是在蛛丝蛋白仿生的过程中,还存在多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多数编码蛛丝蛋白的全长基因尚未获取,蛛丝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较少,成丝机理的阐述仍不清晰等。天然蛛丝的纺丝过程十分复杂精密,在这个过程中,蛛丝蛋白从高度可溶性的储存状态组装成有序的、不溶性的纤维。事实上,纺丝过程中赋予蛛丝蛋白有序的排列是蛛丝高性能的基础,然而,促进驱动蛛丝纤维组装的因素以及蛛丝蛋白对这些因素做出反应的机制还知之甚少。这些都限制了蛛丝蛋白的仿生研究的发展。本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大腹园蛛梨状腺丝蛋白PySp1全长基因的克隆鉴定。首次对于蛛丝蛋白全长编码基因序列的报道是黑寡妇蜘蛛(Latrodectushesperus)的MaSp1和MaSp2。之后其他类型的蛛丝蛋白的基因序列也被鉴定,如大腹园蛛(Araneusventricosus)的MiSp以及LatrodectushesperusAcSp1等。但是,由于蜘蛛蛋白基因具有大量序列重复,再加上基于mRNA的克隆技术存在3′端的偏向性,还有大量的蛛丝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未被获取。作为一种丝胶混合型蛛丝蛋白,已知关于PySp1的信息十分稀少,只有一个来自Argiopeargentata的梨状腺丝基因被鉴定出来。为了更好地了解PySp1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以及PySp1与其他蛛丝蛋白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本章通过简并PCR和长距离PCR(LD-PCR)获得了大腹园蛛蛛丝蛋白PySp1的全长序列。PySp1_(A.v)基因全长11931bp,编码蛋白有3976个氨基酸,中心重复区由16个高度同源的单位组成。与以前报道的A.argentataPySp1序列相似,A.ventricosus的PySp1也具有长的含重复序列的N-linker,用来连接N端和重复区域。A.ventricosusPySp1的二级结构和疏水性的预测显示,其末端与重复区主要为α-螺旋结构而N-linker为无规卷曲而且表现出极强的亲水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A.ventricosusPySp1与其他物种的PySp1基因被分组在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上,与其他类型的蛛丝基因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蛛丝基因家族。二、大腹园蛛新型梨状腺丝蛋白PySp2全长基因的克隆鉴定及纺丝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发展,在同种蜘蛛中甚至发现了多达数十种MaSp蛋白基因,但目前只有一种类型的PySp基因即PySp1被报道。为了扩展对蛛丝蛋白基因家族的知识,发现和研究新的蛛丝基因是必要的。本章通过RACE和LD-PCR鉴定得到第二种类型的大腹园蛛的梨状腺丝蛋白(PySp2_(A.v))基因序列。与PySp1_(A.v)的重复序列相比,PySp2_(A.v)的重复序列更为复杂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重复区其中包含3种和其他梨状腺丝蛋白完全不同的重复序列模块,以及一种与PySp1_(A.v)的重复单元具有较高相似度的重复序列。PySp2_(A.v)linker比PySp1_(A.v)linker短且序列也简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PySp2_(A.v)与PySp1_(A.v)基因在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上,但被分在不同的亚分支上,彼此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而且,本章还构建了含有部分PySp2_(A.v)重复区片段的重组蛋白PySp2-R1B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初步研究了PySp2_(A.v)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成丝机理。结果表明,在16℃下LB培养基诱导表达16h获得了较高的蛋白质表达量。通过湿纺和手工拉丝的方法分别制备了丝纤维,虽然PySp2-R1B只含有部分重复单元,但依然可以自组装形成丝纤维。全长PySp2_(A.v)基因序列为人工蛛丝纤维提供新的模板,PySp2-R1B纺丝为大量生产仿生蛛丝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而且也证实了多个梨状腺丝蛋白基因的存在。三、大腹园蛛MaSp1可变剪接体基因的克隆鉴定、基因结构、表达和成丝机理研究,两个可变剪接体的性质揭示了N-linker的独特功能。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可变剪接。然而,在圆网蜘蛛Nephilaclavipes中只发现了两个MaSp的可变剪接体。蛛丝蛋白主要由三个结构域组成,一个巨大的中央重复区以及侧翼的非重复且相对保守的N和C末端结构域。末端区域被认为是负责丝纤维形成过程中的自组装,而重复区则决定了丝纤维的的机械性能。然而,作为用于桥接末端与重复区域的结构,linker的功能至今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linker功能并深入对蛛丝蛋白可变剪接事件的了解。在本章中,我们通过逆转录PCR从A.ventricosus获得了两个MaSp1剪接体。这两个MaSp1剪接体的一级结构表明,两者都几乎没有重复区,并且只有NT和CT。两种可变剪接体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包含N-linker结构。因此,两种可变剪接体的不同性质可以反映N-linker的功能。对两个可变剪接体蛋白的疏水性以及二级结构预测表明,N-linker主要为无规卷曲结构且表现出极强的亲水性。此外,两个可变剪接体以及N-linker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之后通过手工牵拉将其纺成丝纤维。Western印迹结构表明,含有N-linker的蛋白更可能在溶液中形成二聚体。在不同温度下的CD结构显示,N-linker可以有效地提高丝蛋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结果显示,较大的可变剪接体蛋白的丝纤维的机械强度也得到显著提高,表明N-linker可能促进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从而增加了自组装丝纤维的断裂强度。本研究不仅首次证实了MaSp1的N-linker在蛛丝蛋白的聚集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填补了N-linker功能研究的空白,而且还证明了缺少重复区的蛛丝蛋白仍然可以自我组装成高强度的丝纤维。该研究扩展了构建最佳重组蛛丝蛋白序列的设计思路,为高性能人造纤维奠定了良好基础。四、大腹园蛛PySp-MiSp融合转录本鉴定和基因组密码子研究。本章通过转录组测序比对首次发现了天然蛛丝蛋白融合转录本的存在,为制备高机械性能的人工嵌合蛛丝纤维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解大腹园蛛密码子使用的特性,以大腹园蛛基因组数据为材料,首次对大腹园蛛的密码子的使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自然选择作用及突变压力在塑造大腹园蛛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从大腹园蛛基因组数据中筛选184982个高置信CDS序列,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发现大腹园蛛的密码子使用偏好较弱;受核苷酸组成,突变压力,自然选择,基因长度及基因表达水平的综合影响,但突变压力可能对密码子偏性起主要作用;计算得到19个最优密码子,其密码子的第3位都是A或T;大腹园蛛密码子和五种模式生物相比较结果表明其与烟草(Nicotianatabacum)和家蚕(BombyxMori)密码子差异最小。此外,根据密码子使用情况对蛛丝蛋白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基因间以蛛丝蛋白类型进行分组。首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大腹园蛛编码蛋白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确定高频密码子和最优密码子,对蜘蛛的进化、新基因发现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集成光学和光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有关光波导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激光直写技术克服了以光刻技术为核心的波导传统制作技术的种种弊端,显示了自身强大的优越性而成为光电子器件领域重要的制造技术。  本课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TiO2复合薄膜,根据SiO2/TiO2溶胶-凝胶薄膜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以SiO2/TiO2复合薄膜为芯层,SiO2为缓冲层的硅基平板光波导。以平板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分析两幅在同一场景、不同时刻采集的遥感图像,从中提取地物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的过程。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快速准确地获取关键的变化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其他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可以全天时、全气候采集信息,可以识别伪装,穿透覆盖
学位
随着现实人类社会与虚拟网络融合的不断深化,新兴的社会网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共享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这使得社会网络中的用户能随时了解,并参与信息的交互过程。人们在信息交互环境中所留下的数字足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由于网络中用户关系数据具有潜在的商业及研究价值,社会网络中社区划分及用户推荐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课题。  本文主要研究了关联规则算法、基于线图的重叠社区发现在微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息术逐渐成为了信息光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全息术中的制备过程可分为两个过程:记录过程和再现过程。按照两个过程使用设备的不同,全息技术分为光学全息,数字全息和计算全息三大类。最早发明的全息技术是光学全息,它使用银盐干板来记录全息图,然后通过对全息图进行光学衍射得到再现像。计算全息利用了计算机和绘图仪,根据物光波的数学描述,将振幅与相位以一定的编码方式记录在透明胶片上,得到计算机合成的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已经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最大载体,各种成像技术也日益变得成熟和完善。由于成像设备、图像传输及存储环境的影响,会使获得的原始图像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这些干扰会使图像出现清晰度偏低,细节失真,对比度急剧下降等缺陷,严重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因此图像增强作为图像预处理的主要步骤之一变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是在抑制或消除图像中噪声干扰的同时,改善图像中纹理细节信息与背景
移动通信的发展,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前无线电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人们对各种业务需求是高质量、高服务、高品质等,从而导致频谱资源无法达到需求造成紧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是一个具有智能性和灵活性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进而检测周围没有被占用的空闲时段和频谱段,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环境复杂变换的情况下对系统参数进行自适应改变,可以实现频谱的动态共享和最佳通信性能
人脸富含独特的生物特征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可辨识性,使其作为身份认证已广泛应用到智能监控、社区安防、金融支付等生活重要领域。人脸检测作为人脸图像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能否准确、快速的检测并标定出一张图片中人脸的位置、数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科技的进步致使信息安全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人们逐渐从传统的认证方式转向数字化安全性更高的生物特征认证方式,如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特征。其中人脸具有稳定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通信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尤其现在社交媒体爆发式增长,微博、微信中存在大量的视频通信,用户在通信中对视频图像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视频图像在采集、编码、传输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失真,这时需要对呈现在用户面前的视频质量进行测试,以便优化系统,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从用户角度出发,主观视频质量评价更真实,但此方法要求较多的人力物力,无法应用到实际
学位
化工行业安防领域有害、可燃气体泄漏会导致各种安全隐患,传统安防检测大多数尚处于人工巡检阶段。本文针对传统化工行业安防巡检存在的人身安全、漏检以及生产效率等问题,设计一种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充分将巡检、控制及监控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巡检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按照机器人的设计需求,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安防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化工安防巡检存
单位代码—^学号112018305000226硕士学位论文当前我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启示论文作者:汪亚莉指导教师.?张正江副教授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