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甫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主要活动于仁宗执政时期。其政治活动从天圣五年(1027)开始,直至仁宗嘉祐二年(1057)去世。孙甫一生的宦海浮沉与仁宗时的内外环境密不可分,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动态。《唐史论断》是其评论唐代政治得失的史学著作,在当时就已为学者推崇备至。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孙甫及其《唐史论断》进行研究。首先,关于孙甫生平与《唐史论断》的编纂流传研究。孙甫经历了官场失意,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打击;又因刘昫的《旧唐书》繁冗遗略,多失体法。遂毅然编写《唐史记》,并借对唐代历史的评论,把自己的政治观点融入其中。后《唐史记》遗失不传,而只有其论断部分的《唐史论断》流传。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一月,《唐史论断》第一次镂版于南劍州。南宋理宗端平(1235)乙未年(1235),郡丞黄準復刻,命工第二次锓板于东阳倅厅双桧堂。现通行本为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唐史论断》三卷,此以粤雅堂丛书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殿本”)、函海本、学海类编本(简称“学海本”),并利用光绪甲午增刊武英殿聚珍本之《校勘记》。其次,作为史学评论的《唐史论断》,其史学价值不容忽视。它始终体现着“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的创作主旨。所以传统的政治教化和道德情感评价的继承是其思想特征之一。另外,《唐史论断》在遵循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前提下,又有所发展与创新。史学思想的反映,又往往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展现。在《唐史论断》中,“补史之不足”,“以古讽今”和“春秋笔法”等三种主要史学方法,又在其文本内容的具体论述时逐一贯穿其中。第三,《唐史论断》长期以来被世人所忽略的文学价值,也是本篇论述的重点所在,亦是创新之处。《唐史论断》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物形象的分析。唐代君臣近三百年的政治得失,都是通过对《唐史论断》所涉及的众多人物活动的事件品评中得出,因此,人物形象就是不得不研究的。其次,史评类的《唐史论断》,在人物形象刻画和历史事件的表述中,又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性。首先,人物刻画的方法方面,如通过事件凸显人物形象,深刻的心里描写,正反对比揭示人物形象等。其次,在叙事和评论手法上,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和事件揭示人物完整性方面的独特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又使文章表达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语言表述方面的特点也值得一提。当然,孙甫的《唐史论断》其不足亦不能忽而不提。不过总体上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