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贸易的空间计量分析及中国能源战略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6 年开始,中国从原油净出口国变为原油净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1.437 亿吨,进口总额高达431.5 亿美元,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面对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和国内供需缺口日益增大的现状,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在分析世界及中国石油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借助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从地理空间和多维要素的角度入手,利用时空数据模型(Panel Data )对中国石油贸易(主要是原油进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石油贸易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为中国能源战略及石油安全提出政策性建议。 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有: 2004 年,世界能源市场持续增长,各种能源价格,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都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量也大幅增长,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中国仍是石油资源较匮乏的国家,石油安全形势依旧严峻。从1996年到2004 年的9 年间,中国的石油进口连续大幅增加,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呈地区集聚趋势,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尤其是中东和非洲两个地区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产油国的石油储量及其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是影响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主要原因,而其产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此外,石油价格也是影响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重要原因。 石油安全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来源。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总量迅速上升,与此同时,社会需求总量却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没有能够同步增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压力凸现。对我国而言
后发优势理论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处于经济绝对劣势地位的同时,又会获得一种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完全由于其落后的经济地位产生,它主要来源于后发国家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