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CO2耦合作用对结果期温室黄瓜生理生化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

来源 :杜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13225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CO2浓度升高的事实以及夏季设施作物栽培中“CO2亏缺”的实际问题,选择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面积较广的“津优35号”黄瓜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研究了高温、不同浓度CO2以及高温、适宜浓度CO2加富条件对温室黄瓜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生理生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对高温、适宜浓度CO2加富条件对温室黄瓜叶片及果实代谢组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高温通过阻碍光合作用、源库运输关系和改变植株内酶及非酶活性影响黄瓜形态、生理及生化过程,加速植株衰老,缩短营养和生殖阶段,降低温室黄瓜的产量及品质。CO2的增施,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缓解高温对黄瓜的热胁迫,促进黄瓜生长。加富不同浓度CO2的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高同步提升,CO2的加富抑制高温胁迫对光合机构的伤害,提高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提高叶片光合面积和光合产量,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提高果实产量。长期高CO2浓度下,黄瓜叶片叶绿体内淀粉过度积累,光合酶及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北方夏季日光温室黄瓜种植,高温加富CO2选1200μmol·mol-1浓度较为适合。(2)不同温度条件下增施CO2均能够显著促进黄瓜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的提高;高温、适宜浓度CO2耦合作用下,温度升高有利于光合酶活性的增加,使得高温加富CO2处理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Rubisco活性与RCA活性均得到提高;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增加;高温加富CO2处理的黄瓜叶片气孔略小于常温加富CO2处理,但由于较高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开度,仍在高温胁迫期间获得了较高的0.4%的气孔开度比,有利于黄瓜叶片经由气孔吸收CO2,减轻光合作用“午休”期间气孔对光合碳同化的限制。高温、CO2耦合作用可以提高黄瓜叶片将过剩光能转化为热能的光保护能力,加速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速率,保护光合结构,提高光合活性,有利于黄瓜植株对短期和长期高温胁迫的生理适应。(3)高温加富CO2处理组的叶绿体数量显著多于其他处理组,且叶绿体结构完整,内部类囊体层数较多,结构紧密。以叶绿体细胞为单位,高温增施CO2处理的温室黄瓜叶片淀粉粒较高温处理体积增大,但小于常温增施CO2处理的体积。常温加富CO2处理,黄瓜叶片中淀粉粒的大量积累使叶绿体体积膨大,内部结构出现破坏,加速了叶片衰老。(4)温度与CO2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了黄瓜单株果数、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从而在相同的采摘周期内获得了最高的收获量。高温加富CO2对黄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能够显著提高温室黄瓜果实抗坏血酸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5)在高温、适宜浓度CO2耦合作用对温室黄瓜叶片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中,采用XCMS软件对代谢物离子峰进行提取,得到正离子峰6124个,负离子峰6652个,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到69种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到104种差异代谢物。高温条件下增施CO2使黄瓜叶片中代谢物的数量显著上调。高温、适宜浓度CO2耦合作用下差异显著的代谢物以光合产物糖类为主,其差异代谢产物变化趋势与相应处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类似。温度、CO2对不同处理中糖类代谢物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温显著影响的糖类有蔗糖、棉子糖,CO2主要影响甘露糖、半乳糖醇、棉子糖、塔格糖以及亚麻酸、甘油酸等糖类、脂肪酸类代谢物的大量积累。(6)在高温、适宜浓度CO2耦合作用对温室黄瓜果实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中,采用XCMS软件对代谢物离子峰进行提取,得到正离子峰2505个,负离子峰3136个。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到79种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到78种差异代谢物。高温主要引起黄瓜果实内氨基酸、糖类以及有机酸类代谢物水平的变化,CO2浓度变化引起的糖及有机酸类差异代谢物变化,与果实生理指标检测中淀粉及可溶性糖运输及转运密切相关,在高温+CO2-高温处理组中存在上调积累的差异代谢产物与抗高温胁迫密切相关。(7)与高温胁迫的影响相比,CO2浓度改变对涉及到的代谢通路影响更显著。黄瓜叶片及果实差异代谢产物代谢通路变化主要涉及半乳糖代谢通路(map00052)、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map00500)以及碳代谢通路(map01200),改变与富集的途径与光合产物积累运输及增强植株耐热性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丘陵区降雨少且不均匀、有机碳含量低、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能力低,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本文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秸秆和膨润土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机碳相关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揭示秸秆配施膨润土条件下旱作燕麦土壤固碳保墒增产的机制,旨在为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蓄水保墒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配施膨润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快速路隧道群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但也给城市的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隧道群指公路路段上两座或两座以上间隔一定距离隧道的总称,具有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二次事故易诱发、应急救援要求高等特点。扬州市南部快速路隧道群由5个连续隧道组成,且各隧道长度不同、平面线形差异大、限速标准不一。由于该隧道群是城市东西向交通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其开展交通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减缓温室气体(GHG)排放、提升土壤碳库容量是目前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约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可能导致SOC含量降低,促进土壤GHG排放并引发环境负效应。而外源有机物料输入是目前公认的能够直接补充土壤碳库储量的方式之一,能够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
铁、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对植物产量及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铁、锌会抑制植物生长,而过量的铁、锌也会导致植物中毒。目前,有关植物铁、锌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锌含量较低的农作物、模式作物及生长在南方酸性土壤的植物。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高品质牧草,而目前有关华北驼绒藜对铁、锌胁迫及其吸收和转运的机制研究较少,这限制了我
内蒙古荒漠草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草原向荒漠过度的脆弱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随着人为放牧活动的增加,荒漠草原面临着植物群落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荒漠草原幅员辽阔,采取复杂的治理措施恢复荒漠草原比较困难,采用围封和刈割等方便快捷的治理措施,并利用现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荒漠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野外观测、分解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利用方式对荒漠草
园艺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在挖掘营养健康以及生态功能植物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我国首批入选药食同源目录的植物种类之一,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自然资源。探寻抗旱适应性表现和经济器官(根)代谢物变化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旱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直接策略。本研究以甘草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法设置对照、轻度、中度、
学位
岩石类材料的破坏规律研究对于众多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岩石类材料的破坏实际上是损伤演化、裂缝扩展及贯通的过程。该过程不仅与固体本身有关,还与流体的作用有关。数值模拟研究易于阐明复杂现象的机理及过程,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连续-非连续方法在模拟岩石类材料由连续向非连续转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在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1
石灰性土壤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马铃薯喜酸性(最适宜pH5.0~5.5),与石灰性土壤偏碱性(pH7.5~8.5)存在矛盾,高pH值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品质改善都是不利的。因此,石灰性土壤的酸化尤为重要,通过土壤酸化可以降低土壤pH值,活化土壤养分,从而促进马铃薯等喜酸植物的生长。研究采用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材料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应,筛选最佳酸化剂;通过田间试验,探
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作为人类机会性病原真菌,能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真菌脑膜炎。该复合体的有性生殖作为毒力进化的关键策略参与自然界高毒菌株产生,并造成了严重的隐球菌暴发性感染事件。因此有性生殖与该复合体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进化密切相关。在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中,异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deneoformans,原称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血清型D)具有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且遗传操作简单,因此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