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比拟的贡献。但是身处城市边缘和农村外围的他们,既难以融入城市,也无法回到故乡。因此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我们的使命。无论是在职业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年龄特征等方面,“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属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本研究旨在了解“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的生存现状,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的支持和其关系构成,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支持的主体性评价。由于社会支持涉及由个人、群体和社区实际提供或可察觉到的支持性资源,这三者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其次社会支持网络是较为主观的,受到个人的标准、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质性研究注重对“理解”、“日常生活”和意义的探索,受访者对于社会支持网络有着自身的诠释系统和评价系统,因此本研究选取质性研究的方法,具体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探讨Z校8名“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支持网络现状。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呈现:“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的生存现状分析,笔者从受访者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流动动机、社会保障特征、社会参与状况以及留京意愿六大部分分别进行阐述;在对“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分析时,笔者主要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以及构成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受访者的血缘关系主要为其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和情感慰藉、安慰以及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受访者的地缘关系主要为其提供情感倾诉和寻找工作的支持,受访者的业缘关系主要为其提供社会交往支持和休闲娱乐交往支持以及实际的支持;对“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主要为其所在的工作单位,而工作单位所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在“90后”高校后勤劳务派遣工人的主体性评价方面,大部分受访者目前所使用的支持策略为自我支持策略,他们都希望获得提供职业发展和职业路线规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