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批国有企业通过IPO成为上市公司。随着我国多元化的融资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国有上市公司一改过去长期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目前,直接融资成为上市公司非常重视的一种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股权融资偏好,配股、增发新股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伴随国有上市公司的是股权融资资金配制效率低下和公司治理效率进一步低下。针对这一现象,较多的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融资偏好的形成原因,揭示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但笔者认为只从一个侧面来分析是不够全面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分析架构,缺乏说服力。现实中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是很特殊的,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其融资行为的决策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因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股权融资的动机和环境,解释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发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然后从股权融资和公司治理关联入手,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份制的制度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入手,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现象进行了实证统计,主要采取了规范的分析方法,并运用了演绎、对比和列举等论证方法。文章首先对西方企业融资理论进行描述,提出了企业融资行为选择的理论依据,其中特别关注不同融资行为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我国企业融资体制的变迁的大环境入手,分析国有上市公司的前身(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以了解上市公司融资决策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再通过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的发展变化分析,以考察上市公司选择什么样的融资行为才符合我<WP=3>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目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中的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了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特点、原因和危害。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全文分四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界定了融资方式、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等的定义、内容和性质。然后对企业融资的理论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现代融资理论,并考察了不同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产生的作用。之后,简要评价了西方融资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融资的启示。第二章首先纵向回顾了我国融资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计划融资体制、转轨经济下的非均衡融资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融资体制,分析了各阶段中企业的融资行为及特点。接着横向比较了国际上两种典型的企业融资模式,特别分析了两种模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然后联系我国的国情,得出现阶段我国应该发展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的结论。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描述国有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接着对其特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为广泛性、依赖性和危害性三个特点,并进行了实证。融资偏好是企业一种行为偏好,从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思路入手,来逐步考察企业的股权融资方式的选择。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解释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然后进行了深层次的制度分析,联系公司治理分析了国有上市公司股份制度的根本缺陷。制度缺陷下的股权融资偏好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的危害,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和公司经营效率的下滑。第四章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办法:建立健全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建立有效的企业破产机制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本文主要观点:1、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融资模式的选择上长远的目标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WP=4>资相统一的模式。但是面对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应该选择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了逐步减少对银行过分依赖的风险,同时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2、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存在着通过股权融资以获得短期利益的倾向;上市公司的内部人(经理人)在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凭借对企业的实际控制而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也存在着极强的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环境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以及企业债券融资的硬约束,因而对股权融资存在极大的“免费幻觉”。一旦有股权融资的机会,国有上市公司必然不会放过。这样,股权融资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必然会发生。3、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而来的,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份制度基础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现代股份制公司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健全的法人资产制度,而这恰恰是国有上市公司制度缺陷根本之所在。法人资产制度不健全的基础是国有股股权不可流通和自由转让,表现为国有股股东权责不明,承担有限责任。因此,经营者与企业的关系界定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