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从而进一步检测EpCAMhigh/CD44+的结直肠癌干细胞在癌组织原位中的分布、数量、形态特征,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的关系,并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CD133和CD44两者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标记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肠黏膜、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和67例癌组织中ESA、CD44及CD133表达与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关系;采石蜡连续切片、常规HE、免疫组化及双重免疫组化方法定位癌组织中的结直肠癌干细胞,光镜下观察其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果1.x2检验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肠粘膜组织和腺瘤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ESA的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SA的表达与CD44阳性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s=0.614 P=0.000)。3.结直肠癌中,ESA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约占肿瘤细胞的0.1%~3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相对规则,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细胞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4.CD133在癌组织中阳性细胞呈片状分布,CD133的表达与各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CD44(+)细胞散在分布,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但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关(P>0.05);CD133(+)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CD44(+)的细胞,且CD44(+)的细胞CD133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3(+)的细胞CD44部分阳性。结论1.ESA与CD4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且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形成复合体,协同作用,共同表达在结直肠癌干细胞上;同时也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同步检测它们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2.结直肠癌中,双阳性细胞的数量约占肿瘤细胞的0.1%~3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相对规则,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细胞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3.CD133和CD44同时作为肿瘤干细胞候选的表面标记,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本实验从形态和功能方面证实,CD44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比CD133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