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以苏童小说《米》及其英译本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隐喻最初被视为一种神经心理学现象或一种修辞方式,后来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如:Day(1996),Simon Baron-Cohen(1997),John E.Harrison(1997),赵艳芳(2001)以及李国南(2001)等渐渐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通感隐喻。通感隐喻的认知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向另一个感官或多个感官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感官受到了刺激,那么其他感官也会随之产生反应。通感隐喻主要是五种感官上的相互映射,并且这种感官域之间的映射是有等级之分的,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  概念整合理论又叫概念合成理论,由Fauconni er(1997)和Turner(2002)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突破传统束缚,并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灵活的运作机制,因此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的运作是由四个空间共同参与完成的,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并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建立起新的创新结构。  长篇汉语小说《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贫困潦倒的农民五龙,为了摆脱饥饿、贫困,入赘米店老板家,在经历了无数风雨以及三代人的情感纠葛后,五龙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在1995年翻译了此本小说,令《米》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丰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通感隐喻。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通过笔者提出的两个新创空间模型——五空间和六空间翻译模型,来研究汉语小说《米》及其英译本中的通感隐喻,意在探讨汉语当代小说通感隐喻英译的原则和策略,希望能为英汉通感隐喻翻译提供新的启示。
其他文献
停车换乘(Park&Ride,P&R)选择意向调查是建立高效的P&R系统、促进个体出行方式向P&R系统转移的基础步骤.本文以在北京市建立P&R系统为目标,通过在北京市区停车场进行的停车行
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hort novels written by William Faulkner in 1930,which immediately aroused interest of readers owing to its su
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在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多与黑暗邪恶有关,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表达消极阴暗的思想,而是一种昏暗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