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VEGF靶向制剂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是肿瘤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八大标志之一,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先决条件。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出芽和迁移等。与正常组织一样,肿瘤依靠血管网络来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在众多调控血管生成的内源性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目前研究最为彻底的一个。VEGF在胚胎发育和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VEGF王要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和存活中发挥作用,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在肿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有持续表达的血管生长因子。基于上述研究证据,VEGF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理想的治疗靶点。前期研究中我们成功克隆了靶向VEGF的FP3。FP3是一个靶向VEGF的全人源化的可溶性受体蛋白。它的结构包括了VEGFR1(Flt-1)的第二个胞外区域和VEGFR2(Flk-1,KDR)的第三、四个胞外区域,将这些区域与人免疫球蛋白1(IgG1)的Fc片段基因融合构建融合蛋白。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裸鼠肿瘤模型研究FP3治疗结肠癌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体外研究部分:MTT法检测FP3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系的增殖能力改变情况;划痕试验检测FP3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微管形成试验检测FP3对血管形成的影响;大鼠动脉环出芽试验检测FP3对动脉环微血管出芽情况的作用;鸡胚尿囊膜试验检测FP3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体内研究部分:采用LoVo结肠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FP3的体内治疗结肠癌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定期测量各组瘤体体积,确定FP3对移植瘤有无抑制作用;治疗结束后,对各组瘤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各组瘤体内微血管密度来揭示瘤内血管生成状况,瘤内细胞增殖情况。研究结果:体外研究结果显示:FP3能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s的增殖、迁移和微血管形成,并能抑制VEGF诱导的大鼠动脉环出芽和MCF-7乳腺癌细胞诱导的鸡胚尿囊膜血管的生长。体内研究结果显示:FP3能明显抑制LoVo结肠癌细胞株移植瘤的生长和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瘤内微血管密度,并且降低了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体外细胞系研究和裸鼠体内肿瘤模型研究表明,新型抗血管药物FP3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和体内抗肿瘤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治疗结肠癌等实体瘤的有效抗VEGF靶向药物。
其他文献
根据天山南麓露头剖面和钻井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资料分析,将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划分为2个巨旋回层序、4个超长期旋回层序和8个长期旋回层序。其层序-岩相古地理特
本文从材料角度探讨研究影响枪炮身管射击寿命的因素。分析指出,改善身管用钢的韧性,能够提高身管的疲劳寿命;改善钢的热强性,能够提高中、小口径速射武器身管的烧蚀寿命。钢
本文利用我国1995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内投资、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资本扩张型"和"
目的:探讨应用自身增强聚丙交酯(self-reinforced polylactideSR-PLA)可吸收软骨固定钉治疗儿童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丙交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可信度较低的状况,建议通过对客流预测结果的评估分析来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包含可信度分析、客流特性分析、风险性分析和敏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深刻影响人类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实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以解决人
研究了平板-平板电极和线-管电极两种电极结构的放电特性,通过测量电压-电流波形图及放电发光图比较了它们的区别,并从放电机理角度对试验结果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平板-平
针对原状碳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粘结差,导致水泥基复合材料韧性低等问题,采用常温硝酸、80℃硝酸水浴、80℃混酸(硝酸40%+浓硫酸60%)水浴等3种工艺进行碳纤维表面处理,制备碳
硒是一种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作为一些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和硒—β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硒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等作用,缺硒还会直接
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框》,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研究全面风险管理的热潮。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的管理必须对风险有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