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既是生物细胞的组成材料,又是重要的碳源;并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糖类物质是很多生理或病理过程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因此,识别与检测糖,如最主要的单糖—葡萄糖,对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量子点(QDs)因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子特性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水溶性QDs与分析物之间作用所引起的荧光变化。作为荧光分析的重要补充方法,共振光散射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能在普通荧光仪上实现测定等特点,适用于能产生聚集(或解聚)现象的物质分析。但目前,有关QDs的共振光散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水溶性的功能化QDs,进行了共振光散射技术的葡萄糖传感研究,实现了对水溶液以及生物样品中葡萄糖的选择性识别与灵敏测定。目前,利用钯卟啉的室温磷光法(RTP)已建立了多种物质的检测,但有关磷光探针检测重金属的报道还较少。本文开展了胶束增稳室温磷光传感重金属离子的研究,以近红外的磷光发射建立了灵敏的金属离子筛选与检测方法。第一章:首先对QDs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概述;由于QDs必须具有极性的亲水表面,才能与生物体系相容,因此介绍了近年有关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表面修饰(相转移)的方法;并概述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进展。葡萄糖识别与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电化学法和荧光法,对此进行了概述,同时还简述了QDs在葡萄糖传感器构建方面的应用以及共振光散射法的研究进展。本章还对室温磷光法的发展与室温磷光传感器的应用进行了简述,其中,着重对金属卟啉的结构及其磷光性质进行了介绍,该类化合物,尤其是铂-、钯-卟啉,是应用最广泛的室温磷光传感器。第二章:在有机相中首先合成单分散的油酸稳定的荧光硒化镉量子点(CdSe QDs),再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以葡聚糖对QDs进行修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技术分别对修饰前后的QD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葡聚糖可部分替换QDs表面原有的油酸配体、通过其氧原子上的非键电子对与悬挂的Cd2+配位结合,形成葡聚糖偶联包覆的QDs,且对原有结构改变不大,该复合物仍发射荧光、并兼具水溶性和功能性。第三章:采用葡聚糖包覆的CdSe QDs (Dex-CdSe-QDs)作为共振光散射(RLS)探针,对单糖进行检测。Dex-CdSe-QDs可与伴刀豆球蛋白A (Con A)发生聚集,引起的RLS强度上的变化能用于监测体系聚集的程度。随后,加入葡萄糖可竞争性地与Con A结合,从而将Con A与Dex-CdSe-QDs的复合物解聚,引起RLS强度变化。基于此检测原理,能实现对几到九十摩尔浓度的葡萄糖的检测。同时采用透射电镜来考察葡萄糖与Dex-CdSe-QDs对Con A的这种竞争性结合作用。这一竞争性检测方法也用于识别和测定与葡萄糖结构类似的单糖。各种单糖与Con A的亲合力大小依次为:甘露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该测定体系还成功地用于检测人血清样品中的葡萄糖,结果令人满意。第四章:采用meso-四(4-N,N,N-三甲氨基苯基)卟啉(TAPP)与钯盐合成了meso-四(4-N,N,N-三甲氨基苯基)卟啉钯配合物(Pd-TAPP)。以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RTP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及光谱特性的研究。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溶液中,以亚硫酸钠为除氧剂,Pd-TAPP发射出强烈而稳定的室温磷光。包括Fe2+, Co2+, Ni2+和Cu2+在内的重金属离子能明显猝灭Pd-TAPP的RTP,其Stern-Volmer常数按下列顺序增加:Fe2+<Co2+<Cu2+<Ni2+,直接反映了该方法检测这些离子的相对灵敏度。按照3σIUPAC标准计算所得的检测限分别是:2.3×10-7 mol/L (Cu2+)、3.4×10-7 mol/L (Co2+)、1.2×10-7 mol/L (Ni2+)、2.1”×10-6 mol/L (Fe2+)。上述猝灭离子同样能导致Pd-TAPP磷光寿命的下降,在猝灭离子浓度与τ0/τ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该猝灭属于动态猝灭过程。第五章:对本文已做工作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