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与城市书写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充满了对东北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童年美好的乡土生活记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故乡纯美的原始风景和质朴善良的人们,成为了她文学创作的素材。对乡土自然无尽的热爱和眷恋,既让她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也自然让她笔下的乡土充满了理想家园色彩。成年后,迟子建离开熟悉的故乡去到哈尔滨生活,她的文学笔触也逐渐由乡村转向城市,但对乡土生活的眷恋让她的城市书写仍然延续着乡土的痕迹。本文意在通过对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梳理,在了解和把握其深厚乡土情结的基础上,分析乡土情结对她小说的城乡叙事的影响。重点关注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城乡叙事变化,并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冲击对作家主观情感意愿的影响。绪论部分将现当代以来中国城乡文学的发展背景加以概述,并清晰地梳理出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出迟子建本人的创作概况、研究现状,阐明本篇论文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第一章为乡土情结与城市想象,一方面追根溯源迟子建深厚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分析其城市书写的特点。情结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情感,从迟子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可以看出她对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故乡北极村的原始风景和质朴善良的乡村人民,伴随着迟子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当迟子建成年后从乡村走进城市,对乡土的热爱让她在文学创作中一再地遮蔽和掩盖现代文明带来的文化冲击。通过上述分析,揭示迟子建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努力凭借记忆中的乡土风貌,在文本中展现出的乡土延续下的城市想象。第二章为互为参照下的城市与乡村,主要从城乡互为参照的角度,论述迟子建笔下的城乡矛盾冲突与统一。文学创作视角向城市的延伸,使迟子建开始关注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她时刻关注着乡民在城市的生存处境和城市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展现着她对城乡共同的底层温情关怀。第三章为城乡犹疑——无处追寻的家园,主要从现实中乡土文明的逐渐衰败着手,阐述迟子建在面临城乡犹疑和家园难寻时的困惑与思考。当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带来中国城乡的社会转变时,作家的主观意愿已不能与现实情况相符合。受其影响,迟子建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情结也由此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结语部分进一步指出迟子建乡土情结的体现与变化,并对新世纪城乡关系转变下,迟子建小说的城乡叙事可能面临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乡村,迟子建在乡土的守望中不断书写着当代社会的城乡变化。虽然当下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让她的价值选择面临困境,但越来越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一直以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仍然一直贯穿在她的文本当中,并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
其他文献
<正>欢迎访问"MC极客部落格"!请记住我们的地址:http://hi.baidu.com/geekmc。如果各位读者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极客东东,别忘了推荐给MC小编.让我们放到部落格中来与大家共同分
期刊
艺术教育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而作为行业院校的民航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也正在发展当中,而在发展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升民航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
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能量效率更高、碳排放更低,具有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潜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规模化。随着电动汽车在汽车市场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充电功
现批准《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为建筑工程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68—2009,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3、5.5.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关键。然而,如今初一的学生却并没有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此情况进行合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对如何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由于大力开采资源导致资源严重匮乏,林业资源处于承载力趋紧的状态。森林是地球生物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芜湖古城是皖南门户,位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有着辉煌的历史。昔日"甲于江左"的古城,今已损毁过半。如不妥善保护,后人难以再睹芜湖古城风采。文章分析、反思芜湖古城现状,
<正> 山东谚语是繁衍生息在齐鲁大地的人民群众对自身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它不仅深刻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无限智慧和精神意志,而且也反映了各地浓郁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洋溢
期刊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村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种种误区: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理解不全面,忽视教学规律,小学化倾向严重,过分依赖课件,阻碍师幼情感交流,信息技术应用死板,
在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工业4.0”国家战略,力图提升自身工业制造的竞争力,占领职能制造的制高点。在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版“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