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投入逐年增加,公共交通在各大城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城市交通体系的支柱,它的发展是城市繁荣、有序和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其运营效率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容量大、机动灵活、覆盖面广、可达性高、票价低、人均油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在城市能源与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居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公共交通是城市繁荣、有序和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衡量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成为重中之重。关于效率评价的方法主要以“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为代表的参数分析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代表的非参数分析法。由于DEA方法的便捷性和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同时又因为公共交通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现阶段,DEA(数据包络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效率研究中。论文通过收集整理文献,针对以往的研究不足之处,基于北京市数据将三阶段DEA模型方法引入到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研究之中,做了以下工作:第一,首先阐述了效率的定义并将其作为切入点,明确了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的定义和其内涵,并阐述了效率评价中的生产前沿面理面。同时对公共交通运营效率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包括DEA模型、SFA方法以及DEA衍生模型。并对国内外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环境指标的选取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第二,首先,总结并概括了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并从私人机动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市交通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结果,选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环境因素指标。其次是指标体系中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部分,分别总结了选取的影响因素、建立原则,并在可能范围内搜索各类投入、产出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最终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环境因素指标。第三,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北京市公共交通进行效率评价分析。首先,利用DEAP2.1软件计算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原始效率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其次,利用SFA回归分析,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从投入资源中剔除,得到调整后的第二阶段投入指标,并和原始产出指标组成新的数据集进行计算。最后,将调整后的数据利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然后将调整前后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四,针对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敏感性分析,得到对效率值贡献最大的投入、产出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北京市公共交通的效率提出针对性建议。主要结论有,第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包括:运营车辆数、运营里程数、运营线路数、年客运量、出行分担率,环境指标为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第二,代步车车辆数量作为环境指标并没有改变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各效率指标的有效单元,环境变量对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的综合效率均是正向影响,且对轨道交通的正向影响更大。第三,2008-2017年间,轨道交通发展的又快又稳,平均综合效率值为最小0.951,最低位0.752;地面公交效率值逐年下降,平均综合效率值为最小0.861,最低位0.615。整体看,轨道交通发展优于地面公交,而且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更为稳定的;第四,对于轨道交通来说,运营车辆数、年客运量是对综合效率值的贡献最大的。综合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在:运营公里数的投入资源利用未得到合理利用,出行分担率的产出不足。在地面公交方面,运营车辆数和年客运量是对综合效率值的贡献最大的。综合效率低下原因主要在于:运营线路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出行分担率产出不足。